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歌唱类教学的策略研究>>总结提炼>>文章内容
赋予音乐人性之美
发布时间:2015-12-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静

赋予音乐人性之美

                             ——浅谈音乐要素在欣赏教学中的渗透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静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重点研究如何抓住音乐要素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这是“感受与鉴赏”领域教学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音乐相关要素为切入口,结合生动的教学案例,旨在引导学生在听赏时关注音乐要素,抓住音乐本质特点,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要素;欣赏教学

1.引言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往往只靠音乐标题给予的提示来听赏、想象,而不去对音乐的本身进行深入的挖掘,就会呈现出两种情况:一种是望文生义,让孩子们生发出语言、情境方面比较具体的想象;另一种就是作为一种浏览性的欣赏,整体的欣赏几遍,然后就一略而过了。比如在欣赏篇幅较长的作品《北京喜讯到边寨》、《滚核桃》等,大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听赏出乐曲的情绪、演奏乐器等等,而不给予学生细细品味的空间,不去启发学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场景、更不引导学生去了解更为深入的音乐内涵(如绛州鼓乐不同的敲击方式表现了不同的场景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体会不到音乐的内涵,还会失去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兴趣。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可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关注音乐要素、把握音乐作品最显著的特点,达到欣赏的有效性。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比如我们常说的力度、速度、旋律、节奏还有和声、调式、曲式、织体。每一首乐曲在这些要素的表达方面都是有它自己各自不同的特点,正是因为它的丰富、多样,才让我们感受到音乐世界的七彩斑斓。而这些音乐要素,赋予了音乐人性之美,让我们在欣赏音乐时,能听到音乐内心最深处的诉说。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如果能抓住教学材料最具有特征的一个表现力,通过音乐的要素把他们连接起来并且突显出来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这样孩子乐于接受,易于接受,更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表现能力。

2.音乐的性格——速度

音乐的速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基本性格和风格,比如快速的乐曲常与描写激动的情绪和活泼的性格联系在一起,如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晓风之舞》;给人紧张、不安情绪的有《战台风》《将军令》等等;慢速的乐曲常表现安静的意境和悲哀的情绪,如广东民歌《落水天》、二胡曲《二泉映月》;中速则更适合用于颂歌、牧歌等。因此,准确地把握好歌曲的速度,对正确表达音乐的内容,准确表现音乐的风格,都是非常重要的。如大家所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八个主题,在速度的变化上影响着音乐的情绪。

表1 相关曲目速度与情绪对照表

主题

速度

情绪

爱情主题、草桥结拜

慢速

抒情

  同窗共读

快速

愉快

相恋

慢速

细腻

十八相送

慢速

忧伤

抗婚

   快慢交替

     痛苦、挣扎

楼台会

慢速

忧伤

哭坟

   快慢交替

恸哭

化蝶

 中慢速

      优美、抒情

钢琴独奏曲《捉迷藏》的速度暗示了音乐活泼、天真的性格。速度的变化无处不体现了乐曲所要表现的捉迷藏时寻找、试探、奔跑、躲藏、抓人的心情及场景。乐曲的速度由开始的中速过渡到快速,就好像是小伙伴们小心翼翼的准备躲藏时的心情与脚步,接着速度越来越快暗示了小伙伴们加快了躲藏的脚步,谁料此时一个小伙伴被发现了,他们相互追逐嬉戏,音乐的速度也越发的快了。接着音乐出现了重复,再现了伙伴们重新玩耍的场景。乐曲的B段,音乐的节奏变的疏松了,速度也慢了下来,仿佛在告诉我们小伙伴们玩累了正在休息又或者是大伙儿正东张西望呢。当我们抓住了音乐的要素之后,更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而单纯的欣赏音乐也可以转化为音乐游戏捉迷藏了,这样一来在游戏中记忆熟悉旋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3.音乐的脉搏——力度

在音乐欣赏中,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的音乐要素就是力度,力度是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它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并造成音乐的对比和发展。一般来说,力度越强,音乐越紧张、雄壮,力度越弱,音乐越缓和、委婉。如表现万众欢腾,胜利凯旋,要大型乐队全奏、强奏,而鸟语花香、花前月下,则会用较弱的力度了。

3.1 感受画龙点睛的重音

在此类音乐作品欣赏中,最典型的课例就要属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乐曲中突如其来的几次重音,带给人惊愕、震撼的感觉,成了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如果学生在学习欣赏过程中把握了这一特点,记忆乐曲主题及曲名的教学目标就可轻易达成。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主题一中,学生能感受到铜管吹出了热烈的音乐情绪,定音鼓给我们营造了欢腾的气氛,在哼唱第一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哪些可以加重一点,让我们唱得更有精神,更有气氛,之后加上重音演唱,再加上拍手、跺脚的动作把节日欢腾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类似的作品还有《波罗维茨舞曲》、《俄罗斯舞曲》,学生也可以在主题一的重音部分用强有力的动作来表现音乐特点。

3.2 抓住对比鲜明的忽强忽弱

在欣赏课《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中,我们也能通过体验力度的变化,深入地理解、表现作品。在学生安静欣赏的过程中,就能轻易的感受到这首作品最典型的特点——强弱(力度)的变化,再具体些可以表述为忽强忽弱的特点,抓住这一特点之后让学生学会用直观的动作表现力度的变化,在初步感知后,再引导学生用合适的动作跟上音乐的节奏(节拍)表演力度的强和弱,有了节拍的约束,孩子们的听赏表演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通过老师的提示与引导,孩子们可以在乐曲结尾的最强音部分用快速坐下的动作表现音乐的结束。这样的设计给予学生在游戏中记忆音乐的空间,以精确巧妙的方式把握了音乐特点,培养了学生听觉的灵敏度。

3.3 体悟丰富多彩的较弱力度

音乐要素的互相配合会造成丰富多样的效果,因此有时候弱的力度不一定柔和委婉,它也可能是令人紧张的。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中的《在山魔的宫中》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乐曲通过力度的变化,营造了一个阴森恐怖的画面,让学生在初听音乐的时候就被作品的情绪所感染,虽然全曲只有一个旋律素材,但通过力度、音区和节奏、音色的变化,获偶得了极其生动的表现效果。教师在教学时可启发学生:音乐起初的力度很弱,逐渐加强,直到非常响亮,它描绘了越来越多的妖怪以及他们越来越疯狂的舞蹈。

4.音乐的骨骼——节奏  

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它包括了音乐中各种各样的运动形态,既有轻重缓急,也有松散与紧凑。密集的节奏给人以活泼紧张的感觉,在表现战争、暴风雨等音乐中常可听到快速频繁的密集节奏,烘托出画面上的紧张气氛;规整的、疏松的节奏总给人一种庄重、平稳的感觉,自由的节奏呈现的则是舒展开阔和无限的遐想。

4.1 密集的节奏

如《野蜂飞舞》一课,在初听后,学生都能轻易的感受到音乐营造出的一种躁动、紧张的情绪,就像是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舞。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造成这种情绪的音乐要素是节奏,密集的节奏型加上旋律半音的进行营造出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管弦乐《打字机之歌》的第一乐段中出现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营造出打字员繁忙工作的场景,教师在学生熟悉乐曲后,出示曲谱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积累的听觉经验逐步迁移到了对乐谱的反应上,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对乐谱的音高、节奏去产生一个视觉反应,这样一来用问题去驱动、培养孩子识读乐谱的习惯。相类似的作品还有《沃尔塔瓦河》,乐曲的开头部分,作者用长笛和单簧管演奏出波动的(十六分音符)音型,模仿沃尔塔瓦河源头的涓涓流水。

4.2  疏松、自由的节奏

欣赏作品《望月节》时,学生很容易被开头的一段音乐所吸引,这段音乐包含了由远及近的鼓声、嘹亮、自由的女声和电子合成器的声音,它表现了音乐阴森、神秘的色彩。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不同声部的特点,如高亢嘹亮自由的女声可让女生站起挥动双臂,由疏到密的鼓声,可以让男生跟着节奏做出表现力度的动作,还可以通过敲击双腿、椅子等形式来表现。马思聪的管弦乐组曲《山林之歌》中《山林的呼唤》以它疏松的节奏加以管类乐器的吹奏使人联想到山林的深邃、幽静、空旷。龚耀年作曲的交响音画《美丽的哈纳斯湖》的引子部分也有这样的特点,让人遐想到湖面朦胧的晨曦,而远处不时传出的竖琴声,犹如湖面的波光叠影。

4.3  规整的节奏

像进行曲风格的作品,它的节奏往往是比较规整的,所以给人以行进的感觉,如《运动员进行》、《军队进行曲》,还有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管弦乐作品,如《口哨与小狗》孩子们在听到音乐之后会情不自禁的用踏步的方式跟着音乐律动,《顽皮的小闹钟》、《在钟表店里》孩子们也能找到适合的拍点用双臂模拟时钟摆动的样子。当孩子们聆听民乐合奏曲《赶花会》的第一主题时,他们能从音乐中听到轻快的脚步声,并情不自禁的跟着音乐踏起轻快、急切的脚步,这都与音乐规整的节奏要素密不可分。

5.音乐的灵魂——旋律

与其他要素相比,旋律在音乐中的地位最突出,自然也就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可以说,任何人在听了一首作品之后,首先记住的就是旋律,它是可以由我们哼唱出来的,而其他要素如单纯的音区、力度、节奏,离开了旋律,简直就无法独立存在,所以有人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

5.1 感受旋律的空间感

在欣赏管弦乐作品《打字机之歌》时,由于教学空间有限,如果能设计面向集体的活动来感受音乐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设计玩绳子的游戏让孩子关注旋律快速、平稳的进行。有了玩绳子的游戏,旋律缠绕的感觉在孩子们的手里变成了各式各样的玩法,给予孩子自我的空间。在乐曲第二乐段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图谱教学,图谱中呈现的圆点是斜向、上下连接,主要显示的是音乐要素中的旋律特征,旋律起伏的音乐特征是比较明显的,用原点的斜向连接与第一乐段的平稳的缠绕会形成一个鲜明的视觉对比,圆点的颜色和体积的变化也暗示了音乐力度的对比,这样一目了然的对比可以使孩子们很轻松的去跟老师合作去完成主题旋律的接口唱,比起孩子们识读或硬性的记忆五线谱的乐谱要更加轻松有趣,能达到对音乐主题的记忆。

5.2 把握旋律的对比感

《北京喜讯到边寨》的主题二是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除此之外它的旋律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小拐弯,音乐中加入了前倚音作为装饰,教师可带领学生用手划一划感受音乐的特点。乐曲的主题三旋律稍显舒展、连贯,教师可以问“如果第二主题是点状的线条,那么这个主题的线条应该是怎样的?”学生可以跟着老师划一划旋律线,感受旋律大跳的特点。两个主题不同的旋律特点可用图谱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如图所示:

(主题二)(主题三)

《北京喜讯到边寨》的B乐段中也有两个对比较为明显的主题(主题四和主题五),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握这样的特点给予提示。教师可以提问:“这两段音乐如果让你来设计舞蹈动作,你觉得的主题四更适合谁表演?主题五呢?”有了这样的提问,学生能关注到旋律的特点,主题四作曲家用木管乐器的柔和纤细,表现了姑娘们婀娜的舞姿,女学生可以用柔美的动作表现音乐。而主题五的情绪是粗犷、豪迈的,适合男生用强有力的动作来舞蹈。

5.3 抓住旋律的方向感

旋律的走向有六种,即上行、下行、平行、波浪式上行、波浪式下行、波浪式平行。一般来说,上行表示紧张、急促。下行表示松弛、舒缓。而平行在稳定音上会显得更稳定,但在不稳定音上会显得更不稳定,一种僵持状态而急待上行或下行以获得解决。如果在欣赏教学中,把握了旋律的走向,对学生理解、记忆音乐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波罗维茨曲》的主部:

3/4  0  5  6 0  |0  6  7 0  |0  7  1 0  |0  1  2 0  |0  2  3 -  |  3它的旋律是向上的,有级进的特点,在演唱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用身体的动作体会旋律的级进与重音。钢琴曲《晓风之舞》的第一部分在短短的以舞蹈性节奏型构成的引子之后,出现了一个富有动力的下行音调,这个音调的动机活跃,并以不可抑制、逐渐增强的势头把音乐推到一个高潮。同样是丁善德的钢琴曲《捉迷藏》,乐曲的主题旋律先是上行,再下行,形象的体现了捉迷藏时孩子们小心翼翼的心情和快速躲藏的情景。谱例:

13| 5 5 5 25| 1 1 1 35|6 1 1 6|5 56 5 53|2 21 6 65 |3 32 1 13|5 5 5 25

6.结论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将速度、力度、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有机的渗透,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又赋予音乐的人性之美。深入浅出的,潜移默化的渗透音乐知识、音乐要素的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审美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水平,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课程标准》

②黄莉莉.《音乐兴趣的培养》,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③(美)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版社.1984.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