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教育
汉语“教育”一词的溯源:
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叶的事情。19世纪后半期,中国人开始兴办新式教育,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现代性转变。
西文“教育”一词的溯源: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教育的内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媒介素养
定义: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2001年“创造一个媒介素养的美国联盟”指出了媒介素养的两种含义——
狭义的媒介素养使人们一方面成为具有批判意识的思考者,另外在一个广泛应用图像,语言和声音传递信息的时代成为有创造力的生产者。在传播技术转型社会,它们影响我们关于自己、我们的社会、我们多样的文化的理解,媒介教育为21世纪制造一种必需的生活技能。
广义的定义:在北美,媒介素养被看成是用多种形式,包括非印刷信息,系列信息能力的组成,包括接受、分析、评价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小结:
对于“媒介教育”,“媒介意识”或“媒介素养”等这些术语仍然存在很多争议。
“媒介素养”的概念除了分析性的去“读”大众媒介信息的美学和意识形态内容,而且合并了社会结构,经济知识和大众媒介体系的功能,它所强调的是在媒体教育环境中对媒体再现进行识别的素养教育,使其对媒介信息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能解读媒介信息背后深层的含义,并能有效的利用信息。
三、媒介素养教育
定义:
自从1933年英国学者提出“传媒素养”概念以后,希望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帮助他们拥有正确、积极的媒介观念和相关媒介使用能力,就一直成为许多学者的努力。198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举办的传媒素养教育国际大会上,学者们率先向全球发布一项在全球推行传媒素养教育运动的声明。此后,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传媒素养教育”的诸多理论迅速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得以传播。
当然,各国因为不同国情对传媒素养教育的认识也有不同。在上述联合国会议上,来自19个国家的学者们对传媒素养教育理念和内涵进行了界说:一是传媒素养教育涉及到广播电视、电影、录像、报刊杂志,以及新兴的数字传播技术等几乎全部媒介类型的广阔领域,旨在开发人的媒介素养;二是这一教育是针对媒介和媒介内容发展所开发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这与以媒体为手段和工具的教学具有天壤之别,不可以与教育媒体和教学技术混为一谈;三是它以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和积极参与能力为宗旨。面对媒介,青年人不仅能具备解释媒体和作出明智的判断能力,而且能自己动手制作媒介产品,成为积极的、能力不俗的社会参与者。因此,传媒素养教育就要是开发和培养年轻人的评判、理解和创造等能力。
国内外媒体素养教育的基本情况:
媒体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至今仅70余年的历史,它是随着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媒介消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的逐年增大,而引起各国的关注的。
媒体素养教育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二是融合到其他科目中,可以整合到各个学科或成为某个学科的一个内容。
美欧:据统计,美国至少有48个州把媒体素养教育内容结合到英语语言艺术、社会历史学、健康学的课程结构中。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2002年颁布了艺术课程提纲来支持媒体素养教育的开展,使媒体素养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五大领域之一。英国作为最早一批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国家,把“媒体素养教育”当作国家核心课程之一。
港台:随着七十年代以后媒体素养教育浪潮在全球的形成,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都相继开设了媒体素养课程,较早进行了有效尝试。而大陆地区的媒体素养教育相对来说比较滞后。对我国公民乃至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媒体素养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上个世纪80年代,电视等大众媒介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地迅速发展,媒介给国人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因此学界和教育界也开始关注媒体素养教育,具体实践则主要依托于各地的新闻传播院系具体展开。
中国大陆: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首开《媒介素养》专业课。所用教材《新闻•传媒•传媒素养》,由该校教师谢金文等撰写,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本媒体素养专著。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还设立了国内首个传媒教育的硕士点,其中就含有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方向;复旦大学于2003年成立的“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是大陆地区最早组建的媒体素养研究和实践的团队之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还成立了传媒素养网站,组织了告别网络或电视一周的生活实验——“离网离视体验周”等活动。2006年1月,复旦媒介素养小组与上海市闸北区合作推出“媒介素养”教学实践活动,这是国内首次对青少年、家长、教师及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进行基本的媒体素养知识普及。到今天为止,全国已有少数高校推出了媒体素养教育的专业课程或全校选修课程。
媒介素养教育能从提出到实施,主要还是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关键因素:
1、媒介素养课程及教学内容。
2、媒介素养教育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师资,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不仅学习新闻传播类学位课程,而且要求学习师范教育相关课程。
3、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准备,实施媒介素养不仅要有课程框架、充足的师资,其教学和普及教育资源也显得非常迫切。
参考文献:
[1]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
[1]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
[2] 张玲,徐雯.媒介素养教育初识
[3]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496.htm?fr=al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