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歌唱类教学的策略研究>>总结提炼>>文章内容
多元素巧妙介入 突显合唱教学在低年段的前期储备
发布时间:2015-10-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静

多元素巧妙介入  突显合唱教学在低年段的前期储备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静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探讨小学低年段合唱教学的策略、方法。合唱在教材中具备很重要的位置,但却难以实施、落实。其主要原因除了歌曲难度较大、学生能力不够、教师教学策略不完善外,很关键一点在于低年段歌唱教学未能渗透合唱的意识,缺乏合唱能力的指导与实践。为此,本文就合唱能力在低年段的前期储备提出几种有效的策略,以期为日后中高年段的合唱教学作铺垫。

关键词低年段;合唱能力;前期储备

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合唱训练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多声思维,所创造的和谐之美,可以造就集体感和友谊,能给人生带来精神升华的时刻。” 合唱是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音乐形式。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在中高年级的教材中,合唱曲目出现的较多,而在低年级的音乐教材中几乎没有合唱歌曲。如果在低年段没有前期的合唱能力储备,直接在中高年级开始着手合唱教学,效果肯定是不尽人意的。新课标《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曾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由此可见,合唱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如果能较早的渗透到教学中,就能引领学生享受多声部音响的和谐美、丰富美、层次美,让中高年段多声部歌曲教学变简单。

那么,如何在低年段音乐教学中做足、做好合唱教学的前期储备,让高年级多声部教学变得简单些呢?在近年来的音乐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在低年段教学中开展探索与实践,重在激发学生参与多声部歌唱的兴趣,建立多声部歌唱的和声意识,培养多声部听觉能力及简易多声部歌唱的能力,为中高段的多声部教学打好基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从以下几点策略入手。

1 歌唱与诵读的结合,建立多声部歌唱意识。

由于小学低年段教材中的歌曲都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不出现多声部,所以孩子们对多声部的作品接触较少,意识较为薄弱。此时就需要教师给孩子建立多声部歌唱的意识。而音乐课中的诵读,可充当单独的一个声部,结合歌词,让孩子建立多声部歌唱意识。音乐课中的诵读并不是单纯的认歌词,而应该在特定的条件下,用有一定要求的声音来进行表现,即有节奏的、带感情的、有语境的、高位置的诵读。

1.1  相同内容的演唱与诵读

在歌曲学唱过程中,通过有节奏的诵读让学生了解、熟悉歌词。尽量做到有表情的读出歌词的语境及情境。诵读的方法可以是教师拿着响板打着恒拍分句诵读,也就是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在读的过程中,关注歌词的节奏、休止、长音及略高的诵读音调等等。初次诵读时,可以用较慢的速度,经过反复练习可提速至原速并尝试跟歌曲伴奏诵读。当学生完全学会演唱歌曲之后,教师可将孩子们分为两组,一组为歌唱组,一组为诵读组。初次合作时,因为唱与读的内容是一致的,诵读组的孩子们会情不自禁的跟着伴奏演唱,出现了声部干扰的状态,这时就要跟学生强调是有节奏的读歌词,而不是唱出歌曲的旋律。通过多次反复练习,准确的将唱与读结合,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声部的叠加,初步建立多声部的歌唱意识。

1.2 不同内容的演唱与诵读

     除了相同内容的演唱与诵读之外,也可以根据歌曲内容创编第二或第三声部,这些新的声部的内容与歌曲内容要密切相关,但又不能相互干扰。新声部的设置既要考虑到学生声音音色的对比又要关注歌曲的情绪变化。如学唱歌曲《火车开啦》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新的诵读声部,如图:

 

其实歌曲中本身就出现了咔嚓咔嚓的轻快的火车车轮声,所以在设置二声部时要选择与其音色对比较大的拟声词,它可以是哐哧或者是轰隆等等,这些声音显得较为低沉,可形成明显的对比。当歌曲情绪变的舒展时,可配以有线条感的火车鸣笛声“呜”,这样一来,虽然只有两个声部,但却给学生的听觉建立了多个对比鲜明的声部,培养了学生多声部诵读、歌唱的意识。

1.3  卡农式诵读

卡农式诵读其实是对歌曲轮唱形式的一种简易改编。由于轮唱有着旋律声部的叠加,在轮唱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这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有较大的难度。但卡农式诵读对低年段的孩子们来说,只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有节奏的读词,难度适中,孩子易于接受。根据间隔的时间长短,可分为一小节卡农,两小节卡农等等。例如在学唱《杜鹃》时,当学生能较为准确的有节奏、有情绪、有韵律地读出歌词后,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尝试卡农式诵读,例如这样:

 

 

有了图示的提示,孩子们能直观地意识到何时加入轮唱,也感受到了三声部的叠加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简易合唱的兴趣。

2  声势、打击乐器的加入,渗透多声听觉训练。

低年段的音乐课少不了简单的声势动作和各类打击乐器的加入,声势有:拍手、跺脚、拍腿、点脚、捻指;打击乐器有:小鼓、响板、双响筒、碰铃、串铃等等。声势和打击乐器的加入既可以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多声部音响效果,为深入理解歌曲、唱准多声部铺垫。

2.1  声势的加入

所谓声势,就是指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宣泄、表现、交流情感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产生于语言、音乐之前。原先我们的音乐课堂中,与之有所联系又运用较为普遍的首先就是律动。但声势不等同于律动,律动强调的是动作,缺乏对声音的关注,而声势就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它强调了声音的音效。有了各类声音的加入,就能给学生营造多声部的听觉氛围,为中高年段的合唱做初步的前期储备。

例如歌曲《快乐的音乐娃》一课中,歌曲四个乐句的尾部都出现了xx x的节奏,找到节奏的规律,在学生唱熟歌曲后,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声势来丰富歌曲,如图:

 

有了这些丰富的音响效果,在培养学生有效倾听能力的同时,也渗透了多声部的听觉训练。

2.2 打击乐器的加入

小学音乐课堂中使用打击乐器频率非常高,打击乐器易学易奏、品种繁多、音色丰富、合作性强等,它们可通过敲击、拍打、摩擦、摇晃等多种方式表现出美妙的声音,如碰钟、三角铁声音清脆、穿透力强、余音袅袅;锣、钹音色清亮;铃鼓活泼、小鼓急促、大鼓稳重等等,这些声音都可以充当为歌曲的另一个声部和歌曲的第一声部融合为一首简易的合唱歌曲,给学生听觉上的满足,锻炼、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如歌曲《两只小象》,他选择用响板表现弹性跳跃的声音,用三角铁表现出三拍子舞曲的韵律。打击乐器的加入形成了简易的三声部, 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多声部听觉能力、动手合作能力,还强化了学生内心的恒拍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3  简易的声部配置,培养多声部歌唱的能力

一般的合唱歌曲有着二个或二个以上声部的同步叠加,具有一定的难度,低年段的歌曲其旋律、节奏较为简单,如果能适合设计些简易的声部配置来丰富歌曲,学生就可以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逐步培养多声部歌唱的能力。

3.1 持续长音

在简单的声部配置中,用一个固定的长音伴随主旋律歌唱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难度适中,固定长音的演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音准控制力和悠长的气息,固定长音的练习可以放在学唱歌曲的前后,合作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可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重在让学生感受到简易二声部的融合。笔者认为节奏、旋律较为简单的歌曲适合加入固定的长音,如土家族民歌《乃呦乃》,全曲只用了dms三个音,那么,歌曲的二声部长音的设计也应该以dms三个音为主,根据具体的学情,让学生感受、掌握同度、三度、五度的音程和声效果。

3.2 固定音型

“固定音型”源于意大利文“Ostinato”,原文为“顽固”之意,常译为“顽固低音”、“顽固节奏”、“顽固伴奏”。意指一个音乐动机或小型乐句(4—8 小节)不断重复贯穿于一段音乐或全曲。比如歌曲《两只老虎》,我们可以将结束句的151作为顽固伴奏,将歌曲的二声部设计为用la哼唱(如图):

 

顽固伴奏可以由老师先唱,将曲调潜移默化的植入学生的记忆后,再由学生演唱,等熟练之后就可以分组合作或一对一单独表演。

3.3  尾部伴唱

  例如在歌曲《夏夜》中,出现了较多的尾部长音,如何在这些长音处做一些点缀来呼应歌曲呢?笔者认为可以截取前一乐句尾部的旋律,例如第一次长句的尾部是msmsmls,那么尾部可以呼应的音是mmls,这样,第一声部对第二声部起了正迁移的作用,在反复练习的同时,学生的音准既有了保障,又锻炼了二声部歌唱的能力,初步形成合唱的概念。

 

3.4 旋律的重复

旋律的重复是作曲家的一种写作手法,大多数歌曲中都出现了旋律重复的特点,特别是在一些民歌中,琅琅上口的衬词旋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些旋律易于学生记忆与演唱,可以将其变为一个单独的旋律声部。如藏族民歌《我的家在日喀则》,歌曲中反复出现衬词旋律“啊嗦啊嗦马里拉,啊嗦啊嗦马里拉”,学生在学唱时就已能背唱这句旋律,如果在歌曲学会后,适当的在长音处和相同的旋律处加入衬词旋律(如图所示),学生就能体会到二声部叠加的效果,在合作演唱中培养了二声部的和声意识及歌唱能力。

 

3.5 简易卡农

歌曲卡农其实就是将歌曲的演唱形式由齐唱变为轮唱,这样的演唱形式在低年段的歌曲教学中出现的较多,相对于前四种合唱声部的配置,此类合唱的方式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难度最大。在学唱卡农时,可结合之前的“卡农式诵读”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从读到唱。如歌曲《杜鹃》:

 

      歌曲《白鸽》亦可以设计为轮唱(如图所示):

 

这两首歌曲都运用了轮唱的演唱形式,但轮唱的顺序却不同,第一首《杜鹃》是以一个乐句(一行)为间隔,而第二首《白鸽》却是在第一声部唱完两小节之后再加入第二声部的。这两首歌曲正好也说明了轮唱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间隔展开,这些顺序和间隔就需要教师对教材有着深度的分析与把握。当学生能较好的将轮唱完成时,他们的多声部歌唱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对大多数音乐老师来说,合唱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尽早地将多声部的和声意识和理念渗透在低年段的音乐教学中,做好合唱教学的前期储备。这将引领孩子尽早的走进多声部的合唱世界,享受合唱的和谐美、丰富美,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为中高年段的合唱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课程标准》.

[2]王安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备选素材》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9.

[3]沈月锋. 浅谈中小学合唱的课堂训练方法[J]. 音乐天地. 2009(12)

[4]王洪良. 提高小学歌唱教学实效性初探[J]. 基础教育参考. 2010(08)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