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方法多
在传统的作业设计中,我们经常让学生解答很多题目,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推进,熟能生巧,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却没有提高。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增补”“替换”“改编”“开展活动”等方法,创编出多姿多彩的数学习题,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补情境。对数学习题进行情境开发。习题内容同学生生活经历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时空差距。教师在使用习题时, 可以改变习题呈现的情境, 选择生活气息浓厚、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作为习题内容,缩短习题与生活的时空差距。通过设计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观察、演示、测量、动手操作、验证等,让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现实的问题发生思维碰撞,达到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出现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如在“通分”教学时,开发如下的情境:张小萍和刘正同学都在读《百科全书》,张小萍读了这本书的 8/9,刘正读了这本书的 5/6,他们俩读书谁读的多呢?你是怎样想的?
2.增问题。对数学习题进行“一题多问”的设计。一题多问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形式。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指思维沿着多种方向展开,以获得不同思维结果。它具有多向性、独特性的特点,可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实践证明,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特性,还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比如:一条水渠长 320 米,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1/4,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1/3,第三天正好修完。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换内容。替换某些习题,改编习题的形式、图示等,让学生作业。有些知识非常重要,但教材没有强调;有些内容学生初次接触,不易理解,但书本中的习题轻描淡写,或没有图片,或是没有跟进习题。教师需要多阅读相关教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创编习题,为突出训练重点, 加强数学方法的训练和应用, 化解难点,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 教师可以适当创编少量题目。创编的习题要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素材应充满生活气息、饱含童真童趣, 形式新颖有趣, 题型灵活多样, 常规习题和变式训练要有效整合。
4.添活动。习题是静态的文本提供给学生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有些习题,在实践中体验。美国当代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使学习具有意义,就要让整个人,包括情感、认知等投入到学习活动,而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在学习《梯形面积的综合作业》一课的教学中:请同学们动手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纸片,各剪一刀,变成两个不同的大小的图形,再计算它们的面积。学生们积极动手动脑,创造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形,练得非常积极主动。
5.多联想。联想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是指让学生看到眼前的事物而联想到相关的另一些事物。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探究欲望和生命力的个体,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解决符合他们现有认知水平和基础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为他们精心设计,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现过程,促使学生把新知识、新方法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如,修路队修一条路,已经修了 4/7,可以想到哪些信息呢?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96 厘米,可以推算出哪些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