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慧的教育
——读《零分之约》有感
今年寒假,我在家又重温了一遍《送给老师的心灵鸡汤》一书,看完后真是受益匪浅,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用一首首激情澎湃的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用一个个平凡而真切的故事抚慰教师的心灵。
《零分之约》中的卡尔森小姐,面对一个所有老师都讨厌的,整天梦想当赛车手却不爱学习的斯蒂文弗,不但没有放弃,反而用自己独特的智慧,将他培养成了一个凭借自己实力考到零分的,而后来又主动要求不考零分的孩子。
这一切的改变源于老师超群的智慧:“你要是考了零分,在班里一切自便,老师决不干涉,当然,考试的试卷必须答完,不能一字不填就交卷,更不能离场脱逃。”与老师约定后的斯蒂文弗发现要想真的考到零分还真不容易,必须把自己完全会做的题目故意答错才行,当他终于考到了零分,卡尔森小姐鼓励性的语言又让人为之动容:“斯蒂文弗,你是好样的。在我心目中,一个凭借实力考了零分的学生,跟考了‘A’的学生是一样出色的,我为你感到骄傲!”由此,问题少年斯蒂文弗在被老师宣布成绩的时候没有一点羞耻感,却在一年后,成功考到第一个零分,全班响起祝福的掌声时,脸红如枣,羞愧难当。
我顿悟:考试,永远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智慧地激发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爱学习,通过学习提升自我。有智慧的教育呼唤有智慧的教师。有智慧的教师应该是“师童”,既是老师又是儿童,他扮演的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道德的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问题的解决者,而是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道德和知识获得的向导,学生问题解决、研究的合作者。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放下教师的架子,把自己当作儿童的伙伴,儿童的挚友,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洞察他们的喜怒哀乐,体悟他们的情感体验,才有平等对话的基础,才能真正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才能建立平等的、双向的交流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记得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上公开课,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谈出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思维的碰撞撞击出创新的火花。正在这时,平时不言不语的孙奕洲涨红着小脸,挥舞着小手嘴里“嗯嗯”地喊着要发言,我欣喜地朝他点点头,微笑着说:“你说!”,他猛地站起来刚想说,还没说出一个字,就一个劲地笑,一秒、两秒、五秒,他还是笑个不停。此时,我完全可以用老师们常用的方法暗示他:“请你先坐下,想好了再说。”然后下课再找他来严肃地谈一谈。而我并没这样做,我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的想法,一定有话可说。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一个人在激动的时候,会有哪些表现呢?”有的说会激动得跳起来,有的说会激动得淌下眼泪,有的说会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还有的说会激动得像孙奕洲这样大笑不止。这时全班同学都和孙奕洲一样笑了起来,只不过,这是善意的笑、友好的笑,激动的笑。我抓住时机对全班同学说:“是啊,孙奕洲已经对文章理解得很深入了,他的理解通过了他的独特表现,也就是他的笑反映出来了。孙奕洲,你说是不是?”孙奕洲微微地点了点头,笑着坦然地坐了下去。事后,我并没有过问孙奕洲为什么在课上大笑不止,我觉得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相信,孙奕洲已经把我当成了“自己人”,当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可以保守秘密的伙伴;我更相信,孙奕洲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面对一次又一次发言,可以满怀信心地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
《送给老师的心灵鸡汤》一书中还有数之不完,道之不尽的精彩故事,我也需要再继续我的阅读之旅。这本书,它教我们换一种态度对待生活,它教我们用睿智的方法去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