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张轶
摘要:“文本细读”指对文本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发掘,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 。文本细读不等同于 “挖掘教材”,因为文本细读在关注语文教学需要的同时,更关注了教师的生命成长。如果说“挖掘教材”的目的是要挖出教给学生的那“一碗水”,那么,文本细读则是要教师自己成为海洋。低年级的文章看似简短、浅显,但它们从文字、体裁和很多细节上依然值得我们去品读,去咀嚼,我们万万不可小看了它。
关键词:文本细读、品位文字、关注体裁、把握细节
教师在教授新课前会去品读课文、挖掘教材。因为文本细读在关注语文教学需要的同时,更关注了教师的生命成长。所以说文本细读除了要找寻教给学生的那“一碗水”,更是要求教师自己成为海洋。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当你通过品读课文、挖掘教材变成一个“海洋”之后,并不需要把“海洋”全部倒给学生,你“舀”出学生最需要、最能接受的“一瓢”足矣。
文本细读是一种技术,既然是技术,就一定有一些操作的方法或策略。那么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细读文本呢?今天,我就以苏教版第二册的《世界多美呀》这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细读文本时的一些思考。
一、品味文字:一字一句总关情
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索字后面的“秘密”,字后的“故事”。
《世界多美呀》一文中,当小鸡急切地走出去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时,一幅美丽的图画又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了。“它啄呀啄呀,啄了很久,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啄呀啄呀、啄了很久、小小的洞眼”这些词都能看出小鸡出壳需要啄很长时间,如何带着孩子们去品位文中的这些词语呢?教师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品一品的方法,借助四次朗读,读出小鸡的用力破壳而出的样子。可以说,教师带领学生运用方法,理解关键词句,体会表达效果。
“细读”下的“充分阅读”是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所谓“反复”绝不是“重复”,而是要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文本,发掘新的意义。当文中的小鸡高兴地准备出壳时,“它用翅膀一撑,就把蛋壳撑破了。它叽叽叽地叫着,慢慢站了起来”。让孩子们圈画小鸡的动作,读一读、演一演是我读完这句话的最初感受。但再对文本本身进行反复、深入、全面、细致的阅读后,我发现,这句话中的“一…就…”、“叽叽叽地叫着”、“ 慢慢站了起来”,更能体现初生的小鸡那种迫不及待想出壳以及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于是,我出示了“它用翅膀把蛋壳撑破了。它叫着站了起来”,让学生对比着去读、去演、去感悟……
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个绚烂的世界,带着孩子细细品读每个字,每句话。这是在为孩子们积累、运用语言创设了情境,提供了条件,更是带领它们一同去感受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二、关注体裁:入情入境悟真情
《世界多美呀》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现,借一只刚出生的小鸡的口吻,叙述了她认识世界的全过程,从中感受大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既然是一则童话故事,我们面对的又是一年级的孩子。在品位语言文字的同时,应将本文所要表现的活泼生动,富有童趣充分体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想象、表演、评议,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的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例如:为了让孩子们读好“它啄呀啄呀,啄了很久,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我们设计了一个动画效果:一只小鸡在蛋壳里啄呀啄呀,但是蛋壳没有被啄破。孩子们看到这么可爱的动画,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此时,老师通过利用小鸡啄蛋壳的动画效果,并加上语言的渲染,把孩子们带入了情景:
师:打开书,读第2节,看看小鸡是怎么做的,又看到了什么?
生:1生读句子。
师:虽然他啄得很辛苦,可是他有没有把蛋壳啄破呢?
生:没有。
师:谁再来啄?
生:再读句子。
师:小鸡的小尖嘴还很嫩,所以啄破蛋壳需要花很长时间,再来试试看。
生:齐读。
师:你们知道真正的小鸡从蛋壳里出来要用多长时间吗?老师查了资料,要用整整两天的时间啄蛋壳,所以小鸡要使出全身的力气。让我们再来帮帮小鸡。
生:有感情地齐读。
学生为了帮动画中的小鸡加油,一遍比一遍读得起劲,一遍比一遍读得有感情。之所以达到了这么好的效果,主要源于教师在前期对文本的解读,紧紧扣住童话这个体裁,上出了本文的活泼生动,富有童趣。
透过小小的洞眼,小鸡看到的世界有多美呢?“蓝湛湛的天空,绿茵茵的树木,碧澄澄的小河”这些美丽的色彩对孩子们来说,要准确地表达是多么难啊!但当这些抽象的词儿和多媒体展示的画面融合在一起时,世界的丰富多彩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了。这些词儿在融入大自然的一瞬间,早已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看着这五彩的世界,读着这美丽的词儿,孩子们还能不陶醉吗?
三、把握细节:标点背后品至情
我们在文本细读的时候还可以关注一些细节,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标点符号是文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标点会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我们如果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标点符号的情感,捕捉标点符号的审美潜质,就能更好地解读文本,体会到文本细微之处的情感。
例1:文章的课题《世界多美呀》,我们可以给它加一个怎样的标点?学生发现可以添感叹号,教师引导学生读好这个课题。
例2:师:小鸡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五彩的世界,心情特别激动。这么多美丽的颜色,作者没有一一写出来,所以用了什么标点?
生:省略号。
师:看来小鸡还看到了许多美景,你能照着再说几个吗?
(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通过想象进行仿说训练,丰富语言积累,使得画面愈加丰满。)
例3:
“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世界多美呀!”三句感叹句的品读,从只是模糊地知道表达强烈的感情,到明确哪儿是好奇、高兴、赞叹。孩子们对感叹号在不同境遇下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理解得也更具体了。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结束的时候送给青年朋友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人生是这样,读书也是这样,文本细读首先要静下心来。当我们开始读一个文本的时候,最好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而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放松地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从根本上来说,文本细读读的不是那个文本,而是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不断地积淀自己的生活体验,让自己不断丰厚起来、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