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课程建设>>国家课程>>语文>>感悟手记>>文章内容
立足文本 有效积累(蒋菊芳)
发布时间:2015-09-2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立足文本   有效积累

                                      蒋菊芳

“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一个核心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回顾多年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感悟到:语文学习,必须重视平时积累。这是搞好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形成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之一,是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悟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积累等。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立足文本,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积累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阅读鉴赏中丰富积累。

阅读鉴赏是积累的第一捷径。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是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

 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生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其地位及作用都是很特别的:它既是每个单元知识的“例子”,本身又包含着若干的语文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是零散的,不一定附着在教材的语文知识体系上。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立足课堂,把这些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梳理,让学生在头脑中编码储存起来。这些知识包括课文中的常用字词、文化文学常识等等。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立足文本,进行语言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有二、三百篇。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文本,让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情趣,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教材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实施积累就应该依纲据本,不能脱离教材。如《猴子种果树》中的谚语,《对联》中精彩的对联,《最后一根蜡烛》中的精当的动词、精彩的心理描写等。为抓好学生的语言积累,各种雅词、成语、名言警句都是我们的积累对象。

二、感悟理解中深化积累

语言积累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也不是死记硬背,不少教师因为怕别人说是烦琐分析,就不敢涉猎引导学生在感悟理解中积累,似乎背些好词、好句,多记诵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了。其实语言积累是一个过程,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没有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也不利于灵活自如地运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语言。如我在教学“饱满”: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接着,我拿出准备好的几粒黄豆,请学生摸一摸,让学生说说感觉。学生说:感觉黄豆圆圆的,鼓鼓的。这就理解了饱满这个词的本意。然后,我对同学们说,今天,XXX上课坐得端端正正,精神很饱满。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饱满”这个词,“饱满”也在学生的心灵上扎了根。句子片段的积累也要建立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而且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促进学生读书,在感悟理解中积累,把感悟语言与积累语言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储备”。

三、说话训练中沉淀积累

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机会,设计各种形式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在说中积累语言,并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沉淀积累。如学习《秋游》前,教师给学生找了许多描写秋天的美文和诗歌,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录到摘抄本上,并背诵下来。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段语言训练的内容: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因为有了前面的积累,学生很自然地把句子说得完整而生动。苏教版的课文文质兼美,许多课文有语言情节的空白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处指导学生说话,积累语言。如《沉香救母一》一课,读了“沉香再三追问,父亲才含着眼泪说出真情”引导学生说话:“沉香会怎样问?父亲是怎么回答的?”并请学生扮演角色演一演。在想象说话中积累语言。

另外,复述也是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的内容。与背诵相比,这是一种更高形态的积累语言方法。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向同学介绍蝴蝶谷的风景。说话前帮助学生把说的内容列成提纲并板书在黑板上,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使学生在说中积累。学生在理解、积累课文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还加入了课外收集的资料,因此,各个说得精彩绝伦。

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它形象地描述了语言由“积累”到“运用”这样一种最高的境界。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

四、课外拓展中落实积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语言积累中,教师不仅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积累文本语言,还要利用文本的拓展点,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课外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如《观潮》一课,学生通过感悟、朗读、欣赏、体会之后,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块感受到壮丽雄奇的钱塘江大潮。这时,我及时拓展,让学生课后收集背诵文人墨客赞颂钱塘潮的有关诗词,让学生通过背诵毛泽东、白居易、孟浩然、苏轼、刘禹锡等著名诗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进一步积累诗句感受到了大潮的壮观。在学习《晚上的太阳》一课后,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如《发明大王爱迪生》等。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适度的拓展恰当地引领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爱阅读,勤积累,这样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写文章就会语言丰富,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总之,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把语言积累的源头活水不断注入学生心田,让深厚的语言积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