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星期,我有幸听了两位老师上的同一堂课——《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学到了很多,尤其在教学信息的传输有效性问题上,两位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两位老师,都是上的第一教时,教法是不同的,但是不约而同在教学信息传输的问题上作了特别设计,出了各自的精彩之处。
教学信息的传输,原本应该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对学生输出教师信息。我想,教学信息的传输应包括书本等知识媒体,教师头脑中储存状态的知识信息,其他学生头脑中储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通过传输,成为学生头脑中新的知识信息的过程。
对教学信息传输的问题,很多老师注意到了,尤其是对书本知识的传输。我们先来看第一位老师对学习“第一次撞上”部分的设计:先让学生看读第二节,体会小女孩当时的情感,扣住“奇怪地想”读描写爱因斯坦外貌、动作、神情、语言的句子,再同桌分配对话,把小女孩回家后与父亲对话的一幕再现出来。这就涉及到了把外在知识内化后再表达出来的较复杂传输问题,要求高了,但形式更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了,更贴近生活了,效果自然非常好。
第二节课中,老师对处理具体学生头脑中储存状态的知识传输的设计,更胜一筹,目前,我们很多老师注意到了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这位老师也这么做了。但她不是让学生在课始单独交流的,而是在学“第一次撞上”这件事时,就小女孩与父亲对话来讲的,父亲兴奋地说女儿撞上的“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而小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要求学生体会,结合自己掌握的课内外资料,想想议议,准备对小女孩说话,帮小女孩解开心中的纳闷。这就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中,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出发,调动课内外积累,积极回忆,自觉探索,从学会收集资料信息逐步到学会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这种能力能力在当今时代是多么重要,这样的教学信息传输,是高效的,不是花样翻新,不是流于形式成为点缀。
两位老师的教学,给我们在教学信息传输的有效性问题两点启示:
(1)明确目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目的性行为的效率,明显高于无目的性行为。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应当很清楚,这个信息传输活动中,学生应当学习什么,掌握什么知识、技能,训练那些能力,并且十分清楚重点放在哪里,减少活动的盲目性,在固定的时间内挤时间,使活动更有效,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收获。
(2)找好突破口。
教学信息传输的活动,是一门艺术,必须找好突破口。第一位老师以 “对话练习”为突破口,使学生兴趣昂然地自觉内化书本知识,第二位老师以“帮小女孩解开困惑”为突破口,让学生内化课外知识,培养信息的搜集能力、处理能力、思维能力、自主能力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锻炼提高了多种能力,养成了一定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享受到了“用中学,学中用”的愉悦。
两位老师的课,让我明白,明确目的,找好突破口,可以使教学信息传输活动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