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口语交际之花美丽绽放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杨 萍 / 语文
【摘 要】现代社会,越来越离不开人们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必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总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那如何让学生爱上口语交际呢?这里,我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话题与各位做探讨。
21世纪的现代社会,越来越离不开人们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人们的社交活动日益频繁,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相互交流就需要说话,也就是需要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必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总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都十分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但仅停留在“听话、说话”的层次上,而忽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弱化了口头语言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相互沟通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要充分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而学生一到台前说话就扭扭捏捏、满脸通红、不敢正视大家、声音颤抖、不知所云等,都是不愿说、不敢交际的表现;而听别人的发言没有耐心、讲话,或是不仔细听,不边听边思考,不会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都是不会倾听的表现。因此,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符合小学语言学科的性质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从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设计出面向全体学生,能激发全员参与热情的训练方法,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那如何让学生爱上口语交际呢?现将本人学习的一些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多元情境,让学生“言之有物”。
李吉林老师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交际,善于交流,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创设交际的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1. 紧扣课文插图,想象说
立足口语交际课堂,我们要利用好课本当中的插图资源。例如在学习一上口语交际《指路》时,在读了课本中的对话后,就让学生对照插图,试着说一说,演一演。学习二上口语交际《学会祝贺》时,我就请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想一想,说一说,把贺卡送给老师时,该对老师说些什么呢?学生在观察插图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并把它说出来,同桌之间还能相互提醒,相互补充。
2. 趣设角色扮演,表演说
角色扮演一直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好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表现自己也是每个孩子本能的欲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表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老师想请几位小朋友来扮演李春燕,杨老师来扮演奶奶,其他小朋友都是小评委。预设奶奶的回答:(1) “啊?你说什么啊?你能说大声点吗?奶奶耳朵不好,听不见。”
(2)“唉,燕燕我的乖孙女,真有礼貌,什么事呀?好的,学习重要。奶奶这就去关小一点儿,你就安心背书吧。”
(3)“燕子啊,你还知道和奶奶商量的!不仅有礼貌还把事情讲清楚了,(摸摸头)奶奶真高兴,没问题,只要你能专心读书就好。我现在就把声音调小一些。”
其实老师根据学生说话的内容、态度,扮演“奶奶”做出不同的反应,或故作生气不答应李春燕的请求;或假装听不明白,反问李春燕为什么要调小电视机的音量,或立即满足李春燕的请求。这个师生合作表演从一开始,就很吸引学生,大家注意力集中,老师扮演的奶奶又活灵活现,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进行交际,事半功倍。学生又善于模仿,在学习了老师的表演对话之后,生生合作对话表演呼之欲出,惟妙惟肖,赢得了大家一致的掌声。
3. 巧妙转换身份,采访说
在学习口语交际《我长大了做……》的时候,这篇口语交际侧重自我介绍式的口头表达,那怎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互动交际起来呢?我试着转换了一下身份,增加了一个小记者采访的活动过程,效果很好。老师先扮演记者或是学生喜爱的某个电视节目主持人,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示范采访,再请学生自己练说后上台采访学生,如此就巧妙地让学生交际起来、互动起来,过程中还丰富了学生的角色体验,提高了口语交际的能力。
4. 真实再现场景,实践说
苏霍姆林斯基的《做中学》告诉我们:儿童感知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是运动,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动手做”。通过开展送贺卡、问路、买文具、做客、待客等课外实践活动,在家长的帮助下,拍下视频、照片资料,在课堂上播放、交流讨论哪些行为更好、哪些话语更恰当,引导他们把自己参加活动的所见、所想讲给同学听,把做与说结合起来,使他们不仅有兴趣说,也有话可说,生生之间还有互动经验交流,促进了口语交际与实践的结合。另外,邀请家长的参与,本身就是一个口语交际的实践过程。
二、师生互动评价,让学生“言之有序”。
在口语交际起初阶段,首先教师要正确运用“手中”的表扬,使学生获得人格的尊重,内化为行动的力量。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要耐心地听学生发言,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及时肯定。
在口语交际渐入佳境阶段,老师可以适当调动学生这些评价主体,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把评价的方法教给学生,把评价的权利交给他们。在口语交际中,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更好的体现“交际”,良好的氛围起着决定的作用。老师适时点拨指导文明用语、声音响亮、姿态大方、条理清晰等,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做到表达要规范、准确、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在师生互动、生生点评中,使学生在口语表达时做到“言之有序”。
三、拓展生活话题,让学生“言之有情”。
在口语交际课中,《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我们要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学生谈起生活中他们经历过、感受过的就非常有兴趣,非常乐意地说,而且还说得挺多、挺好的。
如在学习《学会请求》时,我就创设了“借语文书”“打不开水杯”“查资料”这三个和生活非常贴近的情境,这就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情景,所以他们不陌生,就有感而发,言之有情。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请求的要领,从而在练习中学会请求的本领,通过密切的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来学习口语交际。
四、渗透育人价值,让学生“言之有理”。
这里的“言之有理”的“理”,包含了语文的学习能力,还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在口语课中,要在交谈中养成文明有礼的习惯。如:在采访同学、请求、借东西时用上“你好、请”,讲完之后要说“谢谢”,说错话用上“对不起”等等。如《学会请求》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李春燕要背诵古诗,她既没有让奶奶把电视机关掉,也没让奶奶去房间里看,她只是请求奶奶把电视机的声音调小一点儿,她真懂事、很会为奶奶着想,渗透了“为对方着想”的感恩思想。老师作为榜样,应该用良好的语言与和谐的肢体动作,如春风一般沐浴学生的心灵,加强学生心灵之间的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言之有理”。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机会,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有步骤地进行指导,除了重视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外,还需要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实践,开展各种社会交往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目的是要让他们在会说、敢说的基础上逐步向着规范、准确、有条理和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等较高层次迈进,要求学生从“言之有物”到“言之有序”逐渐提高为“言之有情” “言之有理”,口语交际之“花”就会美丽绽放。现在,全社会的人都以口语交际为主要表达工具。口语交际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而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则是任道而重远。
【参考文献】
1.李庆民:《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