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课程建设>>国家课程>>语文>>感悟手记>>文章内容
我读管建刚作文教学艺术 浅谈口语交际教学 潘亚洁 口语交际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口语交际课的设
发布时间:2015-09-2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浅谈口语交际教学

                                 潘亚洁

口语交际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口语交际课的设置基于“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基于“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然而,小学生词汇量少,口语表达思维能力不高,这些影响了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小学生进行说话,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教学完本册的口语交际内容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课堂引入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教材中一些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直接取材于生活,《请你帮个忙》这样的课题能直接引入生活经验,带领学生回想生活场景,打开他们的思路,让学生有话可说。

不仅教师能将课堂引入生活,学生也可以将他们的生活带进课堂。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用各种方式、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主题的不同呈现方式的信息,而这种搜集不是跟自己情感毫无关系的资料整理,而是带着自己生活情感地去认识世界的过程。例如在《介绍世界名城》一课时,提前布置学生搜集世界名城的资料,特别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可以是你去过的地方,或者某个小说,电影中见过的地方。这样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是积极主动的,有兴趣的,并且搜集来的资料也是带着他们生活经验的,有感情的。在课堂上,他们介绍起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名城总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教师、学生合力将口语交际课堂引入生活,使训练的内容更具体,更贴近学生了,学生便能有话可说了,解决了口语交际课上开口难的现象。

二、课堂创设生活,让学生有话想说

新课标中表明:“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程度,以及口语交际训练主题,在课堂上创设出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生活情境,搭建让学生展示并享受的生活舞台。

对于对话题材的口语交际,利用角色扮演来进入情境是再好不过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个交际内容下,说话的场合不同,需创设的情境就不同,对话的内容也不同。教学活动的情景设计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保证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在教学的实践中真正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对于情感类的话题,需要教师用动人动情的语言文字,再辅之以音乐、图画等多媒体设备,给课堂创设出一种心理情境。例如《畅想未来》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未来的世界是怎样的?也许我们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翱翔,也许我们能请火星朋友回家做客,也许不用学习我们也能获得知识,也许……也许我们的梦想都能变成现实。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畅想未来。”为了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可以还多媒体展示一些高科技图片。这样的情境创设将学生带入未来的世界,开启了他们的想象力,也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

要把生活搬进课堂,创造特定的情景来实现模拟的口语交际,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之中,把口语交际训练落到实处。多种多样的模拟口语交际情景,给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广阔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想说,提高了口语交际学习的主动性。

三、课堂融入生活,让学生会说会用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仅限于一周一节的说话课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将课堂融入生活中去,把口语交际拓展到课外,拓展到每一节语文课中,创设更多的训练机会。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在口语交际课后,还可以设计一些交际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大胆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口语交际的价值。如在教学《请你帮个忙》后,我还布置了一项作业:在生活中,随时伸出你的双手,献上爱心,去帮助别人。像这样,每一次教学活动都联系实际,并在生活中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地体会到口语交际的实用性。而且每一次成功的交际都会给学生带来愉悦感、成就感,必然也会增强学生交际的自信。把课堂所学语言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也正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主要特点。口语交际课堂融入生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会说会用。

“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说明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而我们的语言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语言,在口语教学中更要践行生活教育思想,将课堂引入生活,让课堂融入生活,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

 

 

                     

 

 

 

 

 

 

 

 

 

 

 

 

 

 

 

 

 

 

 

 

 

 

 

 

 

 《水》教学反思

                              潘亚洁

我执教了《水》第二课时,自我感觉对教材的重点:“体验缺水时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运用‘反衬’手法‘以乐衬苦’”把握得还算到位、也较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达成了教学目标。下面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1.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细读品味,感受缺水之苦”这一教学环节结束时我适时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扣住中心句,品读语言的方式体会到了村里人挑水的艰辛,更感受到了水的珍贵。(相机板书:扣中心 品语言)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扣中心、品语言的方法继续学习。让学生明白我们这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始终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诵读品味。孩子们在语文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对水的认识由浅入深,情感也在这种螺旋式的反复中不断升华。在最后的交流中,学生们说:“我们这里虽然不缺水,但我们也要珍惜每一滴水,想想那些缺水的地方吧”,“我们真的要节约用水了”……这种居安思危的想法不正是作者在文字的背后要告诉我们的吗?

2.注意写作方法的渗透。课文中“反衬”这一写作手法的运用,不是点到为止,而是扎扎实实地落实,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共出现了三次“反衬”:第一次是在学完“雨中洗澡”的场景后,老师问:既然村里大多的日子是没水的苦,那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生动具体的描写难得一次的雨中洗澡的乐?孩子们只能说到“更体会到没水的苦”。 教师及时小结:这种写法叫“反衬”。第二次是在交流“勺水冲凉”的故事中,学生谈到:“倾注、小溪流”等词语,在作者的心中感觉那一勺水已经很多了,更反衬出水的少,水的珍贵(这是学生的自我发现)。第三次是在用反衬的写法尝试练习,让学生从认识走向自我发现再到学会简单的应用。

3.注意对教材的合理取舍。高年级的文章一般都比较长,教学时只有合理取舍,抓住重点,才能更有效的凸显主题,落实目标。教学时我将内容有机整合为两组反衬的场景,除“雨中洗澡之乐”和“挑水之苦”的一详一略外,还有细细体会的“勺水冲凉之爽”和一带而过的“锁水之无奈”。这样的设计既凸显了中心,又节省了时间。

当然,教学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语文课堂该留给孩子什么呢?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否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我还在摸索着……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潘亚洁

  我怀着对司马迁的无限敬佩结束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堂课,感觉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第一,用好教材,适当拓展:使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秘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鉴于学生历史知识贫乏,对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司马迁辛酸坎坷的一生及《史记》内容都知之甚少。教学前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司马迁有《史记》。通过课前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都较好的理解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可贵品质。在课前给予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充分阅读,学生心中的司马迁形象渐趋生动,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学效果好。课后推荐相关读物或指导课外活动或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练笔,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以情促读,以情感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注重教师语言,以情促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情节感人,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为此,我设计了煽情的教师过渡语,旨在带领学生进入情节,进入人物的内心!比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入狱受了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我插入了一段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代有许多残酷的刑罚,而宫刑是其中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种。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它使正常人身体残缺,心理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听了我动情的话语,学生的朗读一个比一个激动,这时的朗读,学生们已经进入了司马迁的内心!因为这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们也愤怒了!

第三,精心设计,整体把握: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呢?这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父亲的临终嘱托”,是第一段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我并没有就此打住,继续追问学生:“除此以外,司马迁可能还想到了什么呢?”这时,我又适时补充相关资料: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古地名),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居然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竟写了《兵法》……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感悟到了“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化屈辱为动力,化悲伤为动力,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史记》。这样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教学过程也行云流水。

 

 

 

 

 

 

 

 

 

 

 

 

 

 

 

 

 

 

 

 

 

 

 

                      《望月》教学反思

                                  潘亚洁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这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主要写了 “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 “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阅读这样的作品,让学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我确立营造情境,重读感悟的教学策略,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

1、让学生在碰撞中愈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大意。教学中,围绕“全文可分为几大板块,每块分别讲了什么?”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逐步明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重要内容。对于一些过渡句的归属,也及时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来明确。这样的碰撞与交流代替了教师的讲授,让学生经历这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虽然有些磕磕绊绊,但这样的学习经历却是十分值得和有意义的。

2、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关注作者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往往会忽视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而恰恰是这两点才是我们学生应该学习和实践的语文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江中月”,整体感悟后来关注改文字中带“江”字的词语,通过朗读感悟“江”和“月”的交融与不可分割。接着引导学生关注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就是作者的观察顺序,即由上到下、由近即远。这样的写作顺序可也能用到平时写景的习作中。

月儿虽美,传递了人们的情感,但要让五年级的学生细细体会也非容易的事。特别是这样的美文,如何让学生在课文中感悟到月夜之美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尽管我在环节上做了精心设计,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也能体会到月夜的美,但也出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

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字音、字型和字义的检查交流占用了近十分钟,这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是不合理的。这样的安排也直接导致学文的时间紧迫,教学过程“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2、教学浮于表面,课堂不够扎实。在教学中每一个板块的分析教学显得很粗浅,如教学第一部分,舅舅眼中月亮的时候,要求学生从文本,词句中感受月亮的美、静谧。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体会与品位,忽视对“镀”字的揣摩与探究。

3、朗读指导不到位。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很重视“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以 “读”来感悟文本意蕴的方法的是不到位的。如学习第二段描写“江中月”的时候,过分注重学生的齐读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化解读,剥夺了学生用朗读展现自己独立理解的机会,最终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此外,“对诗”部分也只是简单的你读我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没有把诗的韵味读出来。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全员的参与性,但却忽视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我读管建刚作文教学艺术

                                潘亚洁

读了《管建刚作文教学艺术阅读心得》一书,正如书中所说的:他将办作文周报这样繁复的工作持久地做着,一做就不可收,十余年眨眼过去。也是的,没有这一份持之以恒,又如何在一张报纸上建造起一座作文教学的大厦呢?

有幸读后,收获很多,感触很深。

收获一:培养写作意志比兴趣更重要。

我们都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教学这么多年下来,学生对写作感兴趣的,确实是少之又少。对写作缺少兴趣与热情,作文水平原地踏步。那么,该如何着手呢?管建刚老师认为,比培养作文兴趣更重要的 ,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意志。给学生一定的鼓励,会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但是,小学生的兴趣很不稳定,必须有意志保驾护航。

培养小学生的写作意志,并非一两天就能完成。必须要教师扎扎实实的带班,每一天,每一周到每一月,每一个学期 。持久维持学生“写”的兴趣,要老师的引导与激励。联想到班里的学生写每日一记的事,颇有同感。这学期,自开学以来,几乎每天都让学生写每日一记,坚持下来,觉得有进步。细想一下,除了认真批阅之外,还有激励措施:只要积满十个优加星就在光荣榜上盖一个章,满十个章就可以收获一份礼物。由于有了写的动力,学生的每日一记就保持了一种良好的兴趣,写日记也就没那么怕了。

收获二:作后指导比作前指导更重要。

在管老师的主张四里,这样一些话语,时时敲打着我的心灵。“学生作文前,老师的话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作前指导”的祸害,已经严重到了可以毫不心疼的、割掉肿瘤一样地将它抛弃。“讲评”就是最好的“指导”。它是有了“学生作文”这个文本之后,实打实的“指导”。

  重视讲评,这是管老师的作文风格,很欣赏上他的作后讲评课的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欣赏。让孩子互相欣赏作文中的好词好句,学生感到荣耀,整个欣赏的过程也成为孩子写作的动力。第二件事是挑刺。挑刺一般着力于句病。第三件事是训练。讲评课的练主要来自两处:一是从学生写得好的地方引伸出来。从课文、优秀作文选中引出的例子,学生有畏难感,从同伴作文中来,学生觉得自己“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二是从学生写得不好的地方引伸再来,好几个同学缺少心理描写,教师创设一个场景,大家一起练一练,学一学,写一写心理的活动。

由管老师的作文教学,想到我们平时重指导,对讲评重视不够,讲评重于指导。我们的讲评课往往不受重视,也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讲评,学生的习作基本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较难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更难以体会习作的快乐。

正如佛家所说:“一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篇儿童的习作其实就是儿童一朵心灵之花,就是儿童的一棵精神之树。花朵的鲜艳、树木的茁壮,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呵护,促其成长。于是叹之:虽明知阅读与习作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一直以来,我都有些厚阅读薄习作。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会花很多心思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却较少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实践如何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在习作这一块天地里,自身倾注的关注不够、欣赏不够,为学生付出的远远不够,真的很惭愧。所以,这一篇读后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批评,批评过往,改进将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