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课程建设>>国家课程>>语文>>感悟手记>>文章内容
从特点教起
发布时间:2015-09-2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从特点教起

——教《鹿柴》

芮艳

一、在留白处想象

本诗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借助图很快就说清了诗句的意思,但是就诗论诗,语言十分平白。如何丰富学生语言,来体会诗歌内涵呢?

于是,我引导学生细细看图,想象“隐者”隐居之处的环境,借助“青松”“高山”这些有代表意向的景物,借鉴《三顾茅庐》中对卧龙岗景物描写的手法,来说一说隐者所居住地方的环境,体会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对环境的观察让学生发现了隐者居处景物的特点,在反复想象和描绘中,学生体会了“隐者”的特殊含义,并结合景色整体描述诗句意思,进行了小练笔,语言表达得到了提高。

二、用想象来反推

对诗歌只见回答不见问题的写法,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通过答句反推问题,学生饶有兴致。于是,课堂开展了同桌合作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答句来思考作者问了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反推”,学生对诗歌的写作方法有了很具体的体会,对诗句的叙述就更加有条理了。

三、在想象中悟情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诗人,想象作者访问的经过,感悟作者寻访时的心情变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

这样,抓住诗特点展开教学,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中,走进诗人心中,在体验中激发言说的热情,在实践中提升言说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