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课外阅读”这一角度来比对2001版与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2011版有两点比较大的变动。
在“教学建议”中,2011版课标新增了“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在“评价建议”中,2011版课标新增了: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这两处改动,强调了课外阅读的指导与评价的重要性。那么,依据课标,我们该如何来帮助学生走进课外阅读,怎样来开展课外阅读指导与评价呢?让我们来先聚焦一组关键词:
阅读量 阅读面 阅读品位
首先来看“阅读量”。课标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很多老师认为,这个数字太少了,远远不够。愿望是美好的,而现实不容人乐观。我们来看一张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问卷统计表: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问卷统计表
调查内容 |
各项调查结果统计 |
|||
你喜欢读课外书吗? |
很喜欢 |
较喜欢 |
一般喜欢 |
不喜欢 |
20% |
24.67% |
52.33% |
3% |
|
你每天读课外书吗? |
天天读 |
经常读 |
偶尔读 |
从不读 |
17.65% |
27.45% |
52.94% |
1.96% |
|
你每天读多长时间的课外书? |
一小时 |
半小时 |
10分钟 |
|
27.6% |
30.2% |
42.2% |
||
你愿意与别人交流读书体会吗? |
愿意 |
偶尔 |
不愿意 |
|
19.21% |
24.54% |
56.25% |
||
每学期你读多少课外书? |
1本 |
2-5本 |
5本以上 |
|
67.33% |
28% |
4.67% |
统计显示:偶尔读课外书和每学期只读一本的都占半数以上,而这样的数据还是在一所城市的重点小学产生的。可见,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并不浓厚。他们的时间,除繁重的功课以外,还被电视电脑挤占着,没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当然也谈不上足够的阅读量。所以,对于课标不少于145万字的阅读量,我们还是应该不折不扣地去完成。不要想着把课外阅读推向课外、校外,放任自流的课外阅读无法保障也难以考量。
美国著名儿童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 在《朗读手册》中推行“持续默读”的做法:每天拿出十到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方法很简单,效果很明显:激发了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了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简单的做法,使课外阅读在校内有了时间的保证。那么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怎么去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呢?
我们可以让学生简单地做一些阅读记录,记录不等同于单调的“读后感”。针对不同的年级,老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只填写图书的有关信息,再加上简单评价;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记录内容,如内容提要,感受体会。老师们要把握一点:既不能让阅读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也不能让学生觉得这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再来看看“阅读面”。有一部分老师认为,课外阅读的功效在于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应引导学生去读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刊。还有一部分老师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根本不知哪些书适合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阅读,又该如何去指导阅读,不会根据班级学生阅读情况作出甄别与选择。于是,选几本名著或是网上下个书目推荐给学生了事。表面上看来解决了“读什么”的问题,但因为后续指导不再推进,因此学生的阅读面往往过于狭窄。
课标在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明确向我们提出: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从体裁来看,不仅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等,还可以选择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阅读面可谓十分广泛。课标还给我们教师提供比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推荐。
课标提到“阅读品位”一词,是与学生爱读消遣娱乐性读物,爱读卡通漫画有关。这些读物,其内容低俗,格调低下,毫无审美价值可言。同样,功利性的阅读,也会败坏学生的阅读品位。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教师的责任至关重要,要学会为学生选书。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博士曾这样说过: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应以儿童文学为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比较符合儿童的阅读口味,会像珍珠一样镶嵌在儿童的心里。因此,在选书时,应该从培植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精选内容好、语言好、有情趣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师的审美判断力是选书的关键所在,所以老师们自己要多读儿童文学,在丰富感情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理性的判断能力。我们书香校园的盐都小朱版主,最近就有志于把凤凰读书会推荐的一百二十本书全部读一遍,做一名优秀的课外阅读引领者。教师读童书,就是走进儿童的一条快捷通道。师生共读童书,师生就有了共同的生命密码。
再让我们来看一个核心要求:
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这一要求,在课标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中都被提到,足可见其在指导课外阅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如何来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与交流中爱上课外阅读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阅读环境 根据全语言的观点,要为学生设置一个充满文字的读与写的环境,教师就需要在营造环境上下功夫。设图书角外,还可为学生创设敞开式的图书架,建立自由阅读区,为学生“自动自发地拿起书来阅读”营造环境,也为学生的阅读成果展示交流,提供墙报、小报等读书交流“气场”,要力争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传递着阅读文化。
阅读循环 课外阅读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循环历程,英国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曾以这样一个阅读循环示意图来表示:
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有协助能力的成人”居于中间地位,他起着指导、激励、示范和反馈的作用。在选书、阅读和回应的循环过程中,老师作为“有协助能力的成人”,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在“回应”这一环节中,应运用钱伯斯所提倡的“说来听听”这一策略:说给自己听、说给别人听、大家一起来发言、聊出新想法。我们可以安排课前三分钟说来听听,也可以用一节专门的阅读指导课说来听听,更希望这一策略能化为学生之间自主交流阅读的方式。总之,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评论家,要珍视他们的每一个看法,相信他们的每个意见都弥足珍贵。
我自己就曾有过深刻的体会。在读金波老师《乌丢丢的奇遇》一书时,我把孩子们点点滴滴的智慧汇成了一本阅读延伸书——《共读出来的爱》,江苏少儿社还把它收录进《金波在书中等你》这一阅读指导书中,它就是我从孩子们说来听听中收获的惊喜。学生在阅读交流时,我们每一个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聆听、珍惜这些评论,成为他们阅读旅程中“有协助能力的成人”。
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配合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增强孩子持续的阅读兴趣,可以有朗读、画画、唱歌、看相关电影等多种形式。在阅读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可以让学生自行组团,把儿童小说改写成小话剧,也可以让学生模仿着进行故事续编或表演。老师要尽可能地为这样的表演开创舞台,比如在家长会时为家长演一演,节日联欢时也可让学生表演给大家看。这样的表演,深化了阅读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辐射 对于已进入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让他们走入低年级去做“故事孩子”,把他们读到的好书通过自己的“大声读”介绍给学校里的其他同学,还可以让他们把这些好书推荐给自己的伙伴和父母,甚至还可以走进社区。这样的阅读辐射,不仅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阅读的芬芳,也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被倾听的需要而得以进一步的保持。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最积极的阅读评价。
阅读班报 这一形式在咱们论坛书香校园版块里,已经有很多老师在身体力行。像流金沙漠的《蒲公英》、静静地幸福的《小溪流》、绿云的《毛毛虫》、夏德琴老师的《幸福周报》等。他们把学生一个阶段的阅读成果以一张报纸的形式展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与愉悦感。
阅读评价 可以通过成果展览的形式展示每个学生阅读的收获,能让学生体验成功,保持读书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又要有同学之间的互评,还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
这样的评选,我们书香校园也有月评和年评,特别欢迎老师们能参与到我们的书香班级和读书之星评选中来,我们一起借助阅读评价,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总之,2011版课标更加重视课外阅读,这同课标倡导的课程理念是一致的:课外阅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强课外阅读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课外阅读也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它更是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实际上是以法规的方式对课外阅读作出规定: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告诉我们:关注课外阅读,不是做不做和随意做做的问题,而是要主动去做和按要求去做好。
课外阅读能否发挥最大成效,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健全学生人格,形成终身学习理念,其关键在于一个人,就是我,你,他,我们中的每一个。心中有课标,脚下方有路。就让我们一起,循着课标中的课外阅读理念,为学生的生命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