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是推动小学生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制止或纠正不良道德行为的内驱力。《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笔者以《班级中的"岗位》为例,谈一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如何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构建情感化的思品课堂,努力创设生动而富有生活化的课堂气氛,从而由浅入深地"感染"学生,引发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让思品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当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情感的体验后,要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品德现象与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品德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体验学习就是强调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因此,在《班级中的"岗位"》教学最后,教师还要给每个孩子找到合适的体验岗位,如:绿化小使者、综合橱美容师、小小营养师、、新闻发布员、故事员、气象员、电视管理员......要相信他们一定能在这个岗位上扮演好角色,让他们获得全新的感受,养成良好的心理道德品质,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过一周后,将各自的岗位体验过程写成书面文稿全班交流。我想,对于体验学习来说,体验学习活动是社会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模拟活动,不限于在教室中进行,因此,教师要开放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情感体验。通过这一体验学习,着眼于孩子自身的发展,促使他们实现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新飞跃,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我想,道德准则,只有当他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他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