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课程建设>>国家课程>>语文>>感悟手记>>文章内容
儿童阅读的应有视野
发布时间:2015-09-2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李娟

儿童阅读,是指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阅读活动,主要是指在校中小学生的阅读。具体来说,儿童阅读是指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出发,选择、供应适合于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阅读需要的读物,并指导他们如何阅读的一种读书方法与策略。

这一段关于“儿童阅读”概念的界定,来自于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泉根教授。细读王教授的这段话,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确实感到责任的重大。儿童阅读到底能走多远,决定于我们有着怎样的儿童阅读视野。

儿童阅读的国际视野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此,世界发达国家的儿童阅读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儿童阅读这件事,在美国被提到非常高的高度。读书总统布什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令,就是把儿童阅读作为美国教育政策的主轴。美国教育部的网站上,赫然写着教育部长玛格丽特斯佩林斯的话:“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而能够学习的孩子,将在学校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美国伊利诺大学阅读研究中心主任里查德·安德森教授主要从事儿童阅读研究,他曾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儿童的课外阅读,并与美国的儿童阅读做了比较,得出了如下结论:一个中国普通家庭和一个美国普通家庭为孩子提供阅读材料的经济能力大体相当,但是美国儿童的阅读量却是中国儿童的六倍。

儿童阅读能力全球最强的芬兰,有一个著名的教育计划叫“阅读芬兰”。围绕该计划实施六大内容,包括儿童阅读进入课程、与图书馆合作、拓宽阅读类型、强调男生阅读教育、全学科渗透阅读技巧等。据统计,芬兰近20%的学生每天花一到两个小时在图书馆进行阅读活动。

英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都在积极推动儿童阅读,国际上甚至还有一个专门推动儿童阅读的组织——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简称IBBY。

放眼国际儿童阅读现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就是:我们如何在自己的学校、班级搞好儿童阅读,使祖国的儿童阅读发展能够紧紧跟上发达国家。

儿童阅读的课程视野

2011版课标,对儿童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新的儿童阅读课程观,需要我们把儿童阅读置于课程视野中来建构,而不仅仅只是当作课外阅读来对待,要努力让课堂成为儿童阅读指导的重要场所。

营造儿童阅读文化氛围,是儿童阅读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使儿童生活的环境充满浓郁的书香味,儿童阅读才有了“像呼吸一样自然”的可能性。对此,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开发环境隐性课程,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营造浓郁书香氛围。将书香物化在环境中,让儿童触手可及,让环境悄悄说话,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儿童进入一种自然而然的阅读氛围。

在课程实施方面,要尽可能多方面挖掘儿童阅读教育资源。

首先谈的是课程实施的内容,也就是儿童读什么。钱伯斯在阅读循环示意图中,把“选书”作为其重要一环。理所当然,它也成为我们进行儿童阅读必备的知识结构。

选书时,我们应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上,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阅读兴趣。从儿童阅读的前在状态入手,选择儿童最乐意接受的书籍,将他引入阅读的天地。钱伯斯在他的论著《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更是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选书方法。他提出,对图书的选择不仅仅取决于我们手边有没有书,这些书如何陈列展示也是一个关键。要让孩子对近在手边的书感兴趣,就应该精心设计以吸引儿童,让儿童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其次来谈谈课程实施的方法,也就是儿童怎么读。

大声为儿童朗读  为儿童大声读书,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阅读教育。给儿童朗读,能建立儿童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朗读不仅在家庭中有效,在课堂里也成效非凡。每当我们给儿童朗读时,就像在为阅读的乐趣做广告。大声为儿童朗读,就是一件简单而又功德无量的事。朗读的最终目的,就是激发孩子以自行阅读为乐的动机,开始自主进行持续默读。

建立班级读书会  班级读书会是受国际儿童阅读潮流推动,从台湾引进的概念。台湾已故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赵镜中先生这样谈到:如果承认一个好的阅读者是能主动阅读,并能因不同的阅读目的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那么,班级读书会就不应该是课外阅读的活动,而应是正式课程的一环。班级读书会主要的活动形式,也源自于钱伯斯的阅读循环理论,那就是:选书——阅读——讨论。

关注整本书交流  “读整本的书”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受到广泛关注的关键之处。关注整本书交流,也是班级读书会阅读与讨论的重要形式。从阅读顺序来看,可分为读前交流、读中交流、读后交流;从活动方式来看,可以有故事PK、画情节线索图、排演故事场景等;从阅读知识来看,可以关注情节的架构、主人公形象、表达风格等。

凤凰语文网进行的“小组共读·循环日记”也是一个非常独到的整本书交流尝试。它把班级整本书交流的重心下移到小组。小组同读一本书,在同一本笔记上轮流写读书笔记。“小组共读·循环日记”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书源问题,还使儿童阅读的指导扎根于日常,课程的实施变得常态化。最突出的一点,交流活动从师生层面转向生生层面,使阅读的分享变得更为快捷、更为丰富。同时,集体的拉动也会促使一部分不会做读书笔记的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有所进步。儿童在这样的阅读中,分享着阅读的成果,享受着阅读的快乐,使自己的阅读神经始终得到良性刺激,从而最终养成习惯,成为终生阅读者。

目前,书香校园已有一些班级进驻,进行“小组共读·循环日记”的交流。这样的实践,使交流的范围突破了班级的限制,变得更加有效。学生获得积极的阅读回应后,阅读兴趣也更为浓厚。论坛里有几位老师的交流做得特别出色。丰盈老师的福鼎桐南小学六(7)班,已读完三轮。丰盈老师不光及时关注交流,还进行交流中的点拨与提升,真正起到了引领者的作用。更令人欣喜的是,她的实践还带动了身边的人与她一起行走。沉底老师带领的班级,读书笔记的形式已向多样化发展,有试题、有插图、有自创歌曲等。小雨漫步老师带领的仪征实小五(4)班的“小组共读·循环日记”,更有鲜明的特色。他们的记录形式多元、书画美观、评价及时、创意多多,已形成良好的循环系统,成了书香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为学生的阅读童年染上了最美的色彩。

在座的凤凰语文网朋友们,“小组共读·循环日记”这样的整本书交流,你准备好了吗?书香校园热忱欢迎您的进驻。

儿童阅读是需要引导的,儿童阅读评价就是一种最好的引导,同时,它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有效的阅读评价,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拓宽阅读的视野,提升阅读的质态,从而提高阅读力。

我们积极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以及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评价等,要多采用正面评价、过程性评价、体验性评价等,对阅读兴趣、阅读量、阅读面、阅读习惯、阅读品位、阅读方法、阅读能力、阅读成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开展多种多样与儿童阅读有关的竞赛与活动,如手抄报、读书笔记、循环日记展评、主题演讲、读书征文、诵读大赛等。

总之,教师是儿童阅读课程开发的主体,既是儿童阅读课程的传递者与吸收者,又是儿童阅读课程的建构者与创造者。如何有创意、多角度地开发儿童阅读课程,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日常思考。

儿童阅读的儿童视野

儿童阅读需要我们师法儿童,具有儿童视野。如果用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的思维感受世界,那么,在为儿童阅读选择书目时,就会从儿童立场出发;在对儿童进行阅读指导时,就会依据儿童的心理选择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当教师遇见儿童阅读,儿童视野便成了两者之间的最佳路径。

儿童阅读是一项大课程,需要我们有大视野,需要我们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我们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因为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进行儿童阅读的根本。有着深厚的儿童文学素养,你才会在儿童阅读这一循环中承担好“有协助能力的人”这一角色。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我们有机会和儿童一起阅读儿童文学,一起成长,一起享受儿童文学带给我们的温暖、文学的气息和超越现实的浪漫心情,让我们拥有灵动的语言,灵动的课堂,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金波老师曾说过:阅读,最能持久地让一个人在生命里荡漾出水波曼妙的诗意。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爱上阅读的儿童,他的心灵便是一块播种并生长真、善、美人格品质的丰茂绿地。

老师们,让我们用儿童阅读编织出一张美丽的网,使儿童保持着纯真、快乐与勇气;让我们用儿童阅读来陪伴着童年,使儿童幸福成长;让我们用儿童阅读呵护儿童,向终将逝去却永远留在心中的童年致敬!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