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教师也不断在课改理念以及教学实践中提升着、收获着。课堂改革,更是我们一线教师为之奋斗的主阵地,我们曾研究过科学课独特的育人价值、各种课型;我们也曾研究过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反思重建……, 大家对科学课大的目标要求、设计要求、以及实施要求都有了质的提高,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缺乏细致的思考,有效的实践和深刻的反思,教学实际效果还是出现时好时差,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就如同完成一件雕塑作品,我们已具备了好的框架造型,只有在细节上做好加工打磨,课堂才能闪烁艺术的光泽。下面就我执教《预测》的课堂实践,围绕对实验材料使用及课堂动态资源利用情况。谈谈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细节中渗透新课改理念的。
《预测》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调查和预测”的第2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通过生活例子了解预测的含义以及常见的预测情形。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说明有些情况可以准确预测有些则不能准确预测。第三部分再次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预测的意义。通过研读教材解读学生学情,我觉得教材的编排还是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只是在选材上作了一些改进与筛选,就可以让教学活动有机、流畅地展开,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趣、有效且深刻。
一、对实验材料的改革——“偷梁换柱”,以“懒”促“勤”
本课设计意图是以“粉笔”为研究主线,通过其断与不断展开系列的讨论及研究,让学生从中体会“推理”与“预测”的不同含义,以及初步理解预测是有根据的猜测,预测需要科学证实,最后通过生活实例进一步认识预测的意义。课堂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广大学生尤其女生(针对本班女生参与探究的积极、能力情况不佳)也能积极参与活动、思考。从而最大可能的让学生能在原有知识结构上,理解、运用预测。而本课活动材料的选择也来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都是易取易用的材料,这样就让隐性的思维通过实验、语言、文字、数字转为显性化,也使预测的概念及运用生动化、生活化。
在实际教学中,的确发挥了粉笔这一素材预设的效果,这就使我想到,科学教师要在准备实验器材上学会“偷梁换柱”,实际就是学会改进与创新实验材料。以下就是我总结的器材准备的“三不要三要”原则:
1.不要被教材上纷扰的实验项目迷惑,要理解实验的实质。
现行的苏教版《科学》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实验范例,供教师学习、参考,但对于工作量普遍较大科学教师,以及学校实际条件,很多实验我们不可能完全按教材要求去做。那么,既要完成实验探究任务、又要节能省工,我们科学教师首先就要认真研读教材,先明确教学目标再弄清教材中实验项目的目的,以及相互间的联系,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在此前提下,我们才可以进行筛选,创新地去设计实验、选择材料。
2.不要谜信教材的实验材料,要选择性价比好的“替代品”
教材中出现的材料往往是“高精度”的,而且不怎么考虑成本,实际操作的难度大。如果一味效仿,往往“劳民伤财”,且事倍功半。就本课而言,我就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以前使用书上“溶解盐的实验”,不仅课前准备工作量大,而且学生实验难度高,实验效果差,对实验目的的理解还不到位。而通过几次尝试、选择,最后我确定使用“粉笔”为实验素材,围绕本课目标设计结构化的实验,效果良好。
3.不要让实验器材使用平面化,要挖掘器材利用的多元性。
不管你的实验器材价高价低,量多量少,实验教师准备实验器材的工作量总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在选材及教学设计时,尽量也要学会“偷懒”,即避免器材使用的平面化,也就是尽可能发挥某一器材在本节课的多元性、使用率,甚至可以考虑它在单元中、年段中、整个教材体系的后续用途。本课的“粉笔”这一普通的实验材料,我就尝试了用它导入,用断粉笔引出“推理与预测”的概念,初步了解预测与推理的区别;然后用提出探究问题:那怎样可以让粉笔不易断裂呢?推进到做“预测实验”这一核心问题的研究中,最后再用实验中感悟的方法、原则,来进行其它的实验探究,课堂实际效果良好。这一处理也受到了听课专家与同行的好评。
以上的实施体会说明,要想让科学课实验探究的质量提高,同时又减轻教师工作量,也就是“偷梁换柱”要有水准,就首先要求教师课前要善于研读教材——明确教材目标,解读学生——准确分析学生学情,这就为教师创新设计提供了准确的目标;另外,教师的实验设计及选材也不一定一次就能获得成功,因此,第二就是要到实战中去改进提高,甚至否定再来,使得教师处理教材、设计活动的水平不断提升,这就是所谓的“以懒促勤”。
二、对动态生成资源的处理——“穷追猛打”,以“实”显“精”
新课程改革让我们认识了课堂教学新的价值观,老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而且要融入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只有互为融合,才能生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动态民主的课堂,自然会生成各种各样的动态资源,一方面,我们要在课前预设,让课堂生成的资源深刻、集中而不杂乱,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捕捉利用好动态生成资源,近为教学目标服务,远为学生科学素养发展与提高服务。
以下就是我在《预测》一课中动态生成资源处理的一则实例:
师:在生活中哪里用到预测现象?
生1:抄煤气表时。
(然后就坐下了,当时,我自己也没明白抄煤气表时怎么用到预测?)
便接着问:抄煤气时,怎么要用到预测?
生1:如果我家里没有人,他可以预测我家用了多少煤气?
(我顿时明白了学生的意思,随即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它与我后面要预设的“预测要有科学依据”教学环节有联系,因此,我抓住这个资源,开始“穷追猛打”,看看是否会有斩获。)
师:那他怎样给你家预测一个月用了多少煤气呢?
生1:只要根据我家煤气使用总数,再除以月数就可以了?
(我脑子里一闪,发现这一回答背后的问题:1.这孩子数学学的平均分不错,2.没看到过真正抄煤气的人是如何抄表的,3.学生学习的数学方法与实际生活运用是有偏离的。)
于是接着问:你家既然没人,他怎么去看煤气总数?
生1:……(思考、没能反应回答)
这时,我微笑着把目光投向其他同学,期待其他同学的思考结果,果然,数秒后,有些学生举手了。
生2:可以根据前几个月他们家的煤气使用数,取平均数。
这位学生的回答非常好,但是为了让其他同学也明白他的想法,我就追问。
师:你可以具体说说吗?比如?
生2:比如,某某家3月份用了100度煤气,4月份用了120度,那五月份就只要把100+120再除以2就得到110度。
(生边说,我边把数据记在黑板上,一边帮着计算出得数。)
师:这位同学讲得真好,不过,煤气的使用单位是立方米,而且,一般三口之家一个月最多也就20—30个立方,看来生活中大家还要多留意身边的这些常识哦。
(课后反思:此处没能让其它学生参与,体验,处理稍显仓促。)
师:那么大家觉得这个预测数据,跟随便写的预测数据的区别在哪儿?
生3:刚才的预测准确,用户满意。随便写有可能太少也可能太多,不科学。
师小结:大家讲的真不错,我们刚才的预测,使用了正确的方法获得了较为准确的依据,预测也就更准确,所以,大家要知道预测不是胡乱猜测,还要依靠科学证据。板书:科学依据
……
这个教学环节本不在我预设中,但我适时地利用了这一课堂生成资源,虽然占用了较多的时间,但就这个环节所呈现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体现了教学效果的“实”和“精” 。
主要体现在:
1.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目标之一:预测需要科学依据这一知识重点;
2.目标的达成建立在学生理解、体悟的基础上;
3.很好的利用生活实际来说明情况,增强了学生实际预测的方法意识。
4.修正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错误概念。如数学知识程式化应用,以及对煤气抄表情况的了解等等。
遗憾的是由于受时间和教学机智的影响,这一环节的处理还稍显粗糙。比如,没有很好地关注其他学生的不同反应,没有处理好其他同学提出的质疑,也没有把好的问题抛给学生一起讨论,放的意识还不强等等。
在处理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同样要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认真解读、了然于心。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标,捕捉好的生成资源;明白学生学习状态背后的原因,再作出科学合理的引导,让看似平实的交流活动体现出认知过程的精华、师生思维碰撞的精彩,此可谓“以实促精”。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点滴汇聚成河”,如果我们每个科学教师能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弱点加以分析研究,以课改理念为指导,不断实践反思,我们的科学课堂就会呈现出特色与精彩,课堂是一种灵动的艺术也不再是美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