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课程建设>>国家课程>>科学>>感悟手记>>文章内容
科学实验教学中“人性”与“理性”的再平衡
发布时间:2015-09-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慧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故事中牧师的演讲本意为动员捐款,但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引起捐款人心理极不耐烦,最终失去了捐款的兴趣,让有意义的事变了质。 

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这种矛盾时常发生,一方面,学生往往探究欲望强烈,恨不得马上动手尝试;另一方面,老师们常常带着学生先导入新课,再讨论实验如何设计?注意哪些问题?怎样小组合作?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早不耐烦等待,于是小动作多了,思维“活跃”了,老师的提醒和批评,让矛盾步入恶性循环。这种重“理性”思考轻“人性”欲望的教学方式,让实验探究最终变成“走过场”的摆设,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构建“似是而非”,未能真正在孩子心中留下痕迹,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空谈。

那放手让孩子去做,又会怎样呢?学生盲目操作,未经过思考的实验可谓是问题百出……课堂变的混乱,教师无法控制,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可见,重“人性”轻“理性”的做法使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我认为,“人性”和“理性”并非绝对的矛盾体,在实验探究中,“人性”和“理性”必须“两者兼顾”, 以理性思考引领人性欲望,用人性欲望支撑理性思考,做到扬长避短,彼此扶持,达到有效探究。做中学提倡手脑并用,就是“人性”和“理性”的有效结合,动手之前先动脑或先动手再根据现象总结归纳的动脑过程,体现理性的指导意义。在“动手”中发现,在“动手”中体验,在“动手”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有意识的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并将这种思维方式内化为自身需求,在实验探究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真正做到有效探究,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一、“精”思考,体验动脑乐趣,“理性”人性化。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的基础,课堂中产生的动手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表现,其中隐含的科学思维才是它的灵魂。只有真正进行了理性思考,科学探究才能真正做到严谨、有效。可对迫切急于动手的孩子们来说,如强迫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学习,势必重复理性和人性的矛盾,而思考不到位,则又将影响实验探究的有效性。因此,培养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习惯,可以缩短理性思考的时间,从“精”思考开始,让“理性”人性化。

曾听过《导体和绝缘体》一课:

师:(出示实物:断开的简单电路和铜钥匙)如果把这个铜钥匙接入电路中,会怎样?谁愿意来试一试。(找一学生操作)师:发现了什么?生:小灯泡亮了。

师:还有一把塑料尺,把它接入电路又会怎样?生:小灯泡没亮。

师:看来在简单电路中,铜钥匙和塑料尺有不同的本领,是什么?

生:铜钥匙能导电,塑料尺不能导电。

师:什么是导电?生:导电就是让电流经过铜钥匙到另一边去。

师:对,就是把电流传导过去。除了铜钥匙和塑料尺,课前我们还一起准备了一些常见物品,谁来介绍一下?

生:物品有农夫山泉的瓶盖、牙签、铅笔芯、棉布条、铁钉、陶瓷片、铝片、纸条、玻璃、铁尺。

师:如果把他们分别接入简单电路中,哪些也能像铜钥匙一样让小灯泡点亮呢?(老师点击课件打开实验记录表,结合课件讲述几个提醒:1、每样物品接入电路前,先对小灯泡是否能被点亮作出预测,可以用“√”或者“ⅹ”表示,预测记录在表格这一栏。2、物品接入电路,重复检测2-3次再记录现象)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重复检测?生:因为要检测它们的导电性,一次可能不准确,可能当时电路接触不好,多测几次更加准确。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先预测再实验。教师建议有的小组测试一下人体、水、讲台边红豆杉盆景中的泥土、植物枝条等)

教师缩短了实验前理性思考的时间,确保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实验探究。“哪些能像铜钥匙一样让小灯泡亮起来?”“为什么要重复检测?”清晰明确的话语激发孩子们进行有目的的理性思考;导入中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观察到的典型现象,让孩子们对后续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有了直观的认识;课件中结合记录表的提醒,巡视时教师建议测泥土和枝条等细节,既节约了时间又提示了孩子们的思维。“精”思考让孩子们短时间内明确实验要求和目的,由引导探究到自主探究,水到渠成。既满足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又能在理性思考的指引下提高实验效率,让学生在实验中享受深层次探究的快乐。

二、“后”思考,认识动脑价值,“人性”理性化。

“动手之前先动脑”,这是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但有些课程内容并不适合动手前动脑,如研究水的毛细现象、水的表面张力、研究鹦鹉站起来的秘密等,反而需要先动手再根据现象总结归纳,如果过分强调先动脑再动手,则“理性”与“人性”失去平衡,影响教学质量,这时我们可以将理性思考适度后置,等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反过来主动地进行思考,让“人性”理性化,提高探究效率。

我在《摆的研究》一课中也运用了“后”思考的方式,调整教学设计,将原来先讨论方案变为先动手操作再讨论方案,让学生自由玩摆之后发现问题:为什么每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不同?通过观察,发现每个摆的摆长、摆重都不同,会是哪个因素影响了摆的快慢呢?顺理成章引出对问题的假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操作实验?根据假设可以改变什么条件?什么条件要保持不变?为什么?是不是一次实验就可以得出结论呢?这时的思考对孩子们来说不再是“枯燥无味”,他们积极性很高,主动对 “研究什么因素影响摆的快慢?”的实验方案进行深入的讨论,实验探究在理性思维的引领下顺利完成。

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往往要依靠有形事物或者动作行为作为自己思维的支撑。没有这种支撑,绝大多数学生很难进行定向、有序的思维活动。调整设计进行“后”思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通过问题展开思考,进行明确目的的思维活动,比机械式的讨论和操作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科学实验中得出更深层次的认知与探究。

三、“乐”思考,内化动脑需求,“理性”“人性”平衡化。

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实验探究充满“科学味”,我们强调“动手动脑结合”,可是对迫切急于动手的孩子们来说,只有当“动脑”真正成为他们内心需求的时候,他们才会乐于思考,主动探究。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就要不断的点燃他们的思维火焰,让这种需求内化为自身的习惯,让“乐”思的火焰经久不灭。

例如《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当学生认真观察蜗牛活动后就有了很多问题,比如“蜗牛最喜爱吃什么?蜗牛对刺激有什么反应?蜗牛的眼睛有什么作用?”这时,老师要做的决不是权威的讲解,而应当引导学生自己想一想:你觉得是怎么回事?鼓励他们进行推测、探究:你能用怎样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在学生的操作过程和思维过程中,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要不断挑起他们探究思索活动中的矛盾,制造“热点”、“疑点”问题,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基石,提供动力,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乐于动脑,善于动脑,形成遇到问题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要学生做到“乐”思考,绝非一节课内就能实现,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让“动脑”逐步成为一种惯有思维方式需要教师在每一次的实验教学中,从小处着手,有意识的逐步培养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的习惯,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同时为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教师还要适度引导“动手时进一步动脑”继续探究,根据实验内容的不同也可以先动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再通过总结规律达到动脑的目的。这样,“理性”与“人性”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为探究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