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课程建设>>国家课程>>科学>>感悟手记>>文章内容
预习——科学教学中的双刃剑
发布时间:2015-09-25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崔新波

      预习通常是指学习主体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阶段之前的准备活动,有些老师在教学中会结合新课的学习目标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那么预习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吗?我认为未必是这样。通过教学,我发现课前的预习,犹如一把双刃剑,对学生的学习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还有一些弊端的存在,用之不当极有可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我们周围的土壤》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在进行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我选择了甲、乙两班作为研究的对象。两个班是三年级的平行班,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能力都很相似。授课前给甲班的学生布置了预习的任务,没有给乙班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课堂中,两个班级的学生出现了不同学习情况:
      一、预习是课堂思维的拦路虎
     【镜头回放】
同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的回答,“关于土壤,你们都知道什么?”如下:
甲班学生的回答:
师:关于土壤,你们都知道什么?
生:土壤里有很多小动物
生:土壤有三种类型
生:可以用漏网分离土壤
生:土壤里有腐殖质

乙班学生的回答:
师:关于土壤,你们都知道什么?
生:土壤里有很多小动物
生:土壤有不同的颜色
生:没有土壤就没有植物,就没有花草树木
生:没有土壤,蛇就没法睡觉
生:没有土壤农民伯伯就没办法种粮食,我们就没有吃的,会饿死。
……
       分析:课前进行充分预习的班级,学生的回答,大多是在课本上出现过的,思维很受局限,没有自己的思想。而没有课前预习的学生,回答的都是他们在平时生活中发现和积累的知识,没有受书本内容的限制,思维广阔,内容丰富。虽然前者的回答在老师的预设之中,课堂会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可是这样的课堂缺少了生命力,空洞而无趣。后者的思考来自于学生对自身生活经验的体验,教师容易掌握学生的前认知和最近发展区,并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搭建适合师生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完成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构建,课堂效率高,效果显著。因此,从学生的发展来看,预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不预习更加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预习是学习兴趣的绊脚石
      【镜头回放】
      在乙班,研究土壤的成分时,学生们都在热火朝天的进行着实验,一个学生却坐在座位上无所事事。我问,“为什么不去和同学一起做实验?”他满不在乎的说:“我知道土壤中有什么的,还用做吗?”原来他是课前预习过课本了,对他来说,答案已然知晓,失去了研究的乐趣,做实验就没有了意义。那么其他同学怎么样呢?实验结束后,我问:“通过实验,你发现土壤中有哪些成分?”一个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胸有成竹的大声说:“土壤中有空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说出来。接着,我说 “知道土壤中有空气的同学举手”,举手的学生占了大多数。再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从书上看到的”再问“从实验中观察出土壤中有空气的请举手”,举手者寥寥无几,师叹息,实验失败。
      分析:新课程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课前的预习,让学生已经知道了实验结果,探究学习失去了吸引力,学生没有探究的兴趣。这就出现了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不做实验,有的学生只是胡乱玩,缺乏细致的观察的,看不出实验的结果。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了学习的兴趣,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学生的学习状态看,预习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预习会使探究学习充满诱惑力和挑战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三、预习使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易养成
   【镜头回放】
     甲班的学生在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接触后,盲目的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了,课堂上出现不专心听讲、表情呆滞的情况。还有的学生与周围的同学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开展,课堂推进缓慢。而这些学生在实验操作时,也出现问题,不能听从老师的指挥,对老师、同学的谈话不注意倾听,不了解实验的细节,盲目的进行操作,实验中吵嚷的声音很大,实验结束后也不能妥善的收拾实验材料,有的甚至因为动作粗鲁,出现打破实验仪器的现象。而在乙班,学生因为没有经过预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倾听认真,实验中操作规范,班级的纪律好,实验效果也很好。
       分析:课前的预习,使得学生在失去兴趣的同时,注意力不能够集中,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还会出现一些不妥当的课堂行为,这对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不利的。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句话用最朴素的语言,揭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然而,小学生良好的习惯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养成的,它需要点滴的积累。一节课上,学生的纪律乱糟糟的,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易养成。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科学课中,探究性的课程不易进行课前预习,它会严重降低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思维、行为习惯的发展,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不符。当然,预习也不是完全不能用,如在科学讨论课中,预习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运用得当它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之,预习是一把双刃剑,运用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加强个人的素养,“为了学生的发展” ,修为自我,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