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课程建设>>国家课程>>科学>>感悟手记>>文章内容
在阅读体验中培养科学素养
发布时间:2015-09-25   点击:   来源:   录入者:谭夏

谈到科学课,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科学实验。的确,科学实验课在科学课中占据着重要的比例。但是除此以外,阅读类型的科学课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科学阅读课型是让学生围绕着科学探究的问题,通过阅读、分析资料,来获取事实的证据,形成基本的科学认识,从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课型。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阅读有别于语文阅读。语文课的阅读是为了掌握字、词、句,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科学阅读是为了间接地获取验证科学假设的事实,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运用信息的科学探究能力。

     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科学阅读课型是科学课中的“冷门课”,一般公开课、示范课老师们都会有意选择容易探究的实验课。而对于阅读课的教学却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据笔者统计苏教版小学科学全8册共涉及科学阅读课型达20节左右(统计如下表),分布内容广,作用也不可小看。

内容标准

内容分布

课题名称

生理与健康

四年级上册

《食物的消化》

五年级上册

《心脏和血液循环》

五年级下册

《大脑》《神经》《感觉》

《我是怎样出生的》《悄悄发生的变化》

生物与环境

五年级下册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六年级下册

《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消失了的恐龙》

《寻找生物的家园》

地球与宇宙

三年级上册

《土壤的保护》

《气候与季节》

六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看星座》、《探索宇宙》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些课中都有相当一部分的科学知识的阅读,教学的内容是难以感知的,比如探索宇宙的历史,客观因素决定这些是学生不能直接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来直接获得的,只能通过间接感受、体验来获得。同样对教师的教学来说,这些内容知识点比较抽象、探究条件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教学存在较大的困难。

本文就如何在阅读体验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我认为:科学阅读课相对于科学探究而言,侧重于科学阅读,但也离不开科学探究。阅读类课型的教学中,一定要营造适合学生探究的环境和条件,重在让学生从活动中感知、体验,丰富表象认识;在活动中掌握新知、培养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下面结合我执教的《食物的消化》,来谈一谈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学生的原有认知

在生活中,每一位学生,都有他自己对这个世界和事物的主观的认识。而且这种经验和认识往往都是不外显的,但这种经验和认识并非完全是科学的,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呈现原有认知,纠正或提升原认知,从而建立新的科学认知。因此,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学生已有经验,创设不同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

1.猜谜激趣,带入情境

一上课,我就出示谜语“上下两队兵,守在大门口,谁要跑进来,必定碎成粉。”在学生回答正确的情况下,奖励给同学们一块牛肉干,顺势引入问题:牛肉干在牙齿的作用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还会经过人体的哪些地方呢?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带入课堂的情境。

2.创设问题,引入情境

     也可以通过问题引入,比如谈话式:我们天天要吃食物,我们吃的食物堆积的像小山,但是我们并没有长的像小山,同学们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哪儿去了呢?这样的导入,亲切自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通过趣味性情境的创设,开放性问题的导入,让学生真实地呈现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起点。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才会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倡导体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科学阅读课型的内容,看似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事实上又是可感又不可摸的内容,如《大脑》《神经》《感觉》,有的内容甚至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比如《消失的恐龙》。因此,我认为这类课型,一定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倡导让学生多体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在《食物的消化》课堂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消化器官,我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

1.认一认,拼一拼。

教材上,开始就让学生画一画食物经过了怎样的旅行。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不会画。于是,课前我利用photoshop技术,将消化器官做成一张同学们热爱的拼图。课堂上,教会大家先认识每个消化器官,再让每一小组玩一玩拼图游戏,从游戏中思考食物经过了怎样的旅行。

在拼一拼的活动中,他们既认识了消化器官的形状,而且还学会了与人合作的能力,体验到了原来食物的消化要经历这样的旅程。我认为,比起阅读文字或者图片,游戏教学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更有助于学生的主动思考。

2.比一比,摸一摸。

拼图过后,虽然学生对消化器官已经熟悉了,但是学习依然还只是停留在认知上。于是,我又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拼图,在自己身上找一找每个消化器官的位置,摸一摸胃的位置,找一找小肠和大肠在哪里。再一次引导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学习,丰富学生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

3.说一说,画一画。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经常带领学生阅读学习资料卡,让他们从文字中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这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也是非常需要的。在阅读之外,我又引导学生用水彩笔在拼图中画一画,食物经过不同的消化器官时,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同学们用很形象的方式表达了食物从糊状到食糜状的变化,再一次形象体验到了消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食物消化的理解。

俗话说:听,会过去;看,会忘记;做,会记住。体验,是阅读课型的学习中非常必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学机智,创设环境,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体验中探究,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课型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种,如书籍、图片、视频、科学DV,都是课堂中经常阅读的方式。而我觉得交流、实验也是学生阅读,获取信息的方式。在教学中,要选择最合理的方式,最能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式。

1.借助视频,形象直观。

在《食物的消化》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消化的整个过程,我借助视频,直观形象地展示食物的消化过程。从视频资料的学习中,获得有效的学习信息。它和图片比起来,更生动形象,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

2.模拟实验,提取信息。

    实验,是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最直接的方式。而对于阅读课型的内容,科学现象难以被直接研究,模拟实验便是被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在《食物的消化》中,我创造条件模拟食物在不同消化器官的状态。用捣碎的米饭、稀粥、米糊分别模拟被消化后在口腔、胃、小肠里的食物状态,用不同的颜料溶液来模拟胃液、胆汁、胰液,将他们分别滴入不同的食物里,从颜色上模拟食物的变化。从此实验中,学生可以提取的信息有:食物在不同器官的状态变化,颜色的变化,更形象地展示了食物的消化过程。

     但要注意的是,进行模拟实验时,要清晰明了地展示模拟物、被模拟物体,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学会从实验现象中提取有用信息,从而学会有效地阅读。

 3.组织讨论,交流信息

     在阅读之后,每位学生由于自己的经验和水平有差异,他们捕捉的信息各不一样,而且对重要信息的关注度也不同,教师还要用适当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信息,放大信息资源,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

本节课在认识消化器官时候,我组织大家进行了二次讨论,每次讨论之后都组织大家交流、汇报,抓住学生的错误资源,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信息。课的开始部分,我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在底板上呈现出了自己原有的认知,然后在投影仪下和大家进行交流;再通过对照正确的挂图之后,修改拼图后,再组织大家对获得的新信息再次交流。两次讨论后,有助于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不同的想法互相碰撞,不断质疑,形成科学的思考。

在实际课堂中,阅读方式往往多管齐下,但老师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方式,要注意呈现的层次性,递进性,避免出现重复和无效的教学。

四、联系生活,提升阅读的应用能力

科学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生活服务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学中将生活与课堂相联系,既可以检验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效果,又可以让学习为生活服务,提高阅读的应用能力。

《食物的消化》一课,在谈到怎样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时,在家长健康理念的贯彻下,学生会说需要细嚼慢咽。这时,教师需要结合本课的学习,让他们谈一谈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让他们用今天获得的知识来解释其中的道理。这看似很常规的环节,但是却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锻炼了他们将阅读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在阅读课型的教学中,教师仍然需要对教材进行解读和挖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改变传统的阅读为主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为学生以后走向更广阔的科学天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