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歌唱类教学的策略研究>>心得反思>>文章内容
在路上,美丽的成长。
发布时间:2015-09-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静

 在路上,美丽的成长。

          ——记金燕南名教师工作室第五次活动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静

9月14日,金燕南名教师工作室第三批成员在局前街小学参加了第五次活动。每一次参加工作室活动,都能让我像海绵吸水般那样学习,直到现在,我仍然意犹未尽的回味着。

今天工作室为我们展示的是俩位青年教室的课堂,两位老师都是工作不满五年的新教师,但是课堂中未见任何属于年轻教师的青涩。沉稳、老练、富有感染力用来形容他们的课堂驾驭能力毫不夸张。下面结合两节课,来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收获。

任老师所上的四年级的一节歌唱课《小事情》,配以《沃尔塔瓦河》的欣赏,旨在让学生从人文线索和音乐角度两方面感受到小水滴汇聚成大海洋,整堂课给我的启发有:

琴入境,歌生情。

课堂中,我们听课老师无一不被任老师那委婉动听的钢琴声所折服,从琴声中我们看到了任老师扎实的基本功,看到了准备的如此细致与充分,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美”,美在她细腻的触键音色,美在她巧妙的和声编配,美在她丰富的伴奏织体,更美在她设计的层次(从感受歌曲、学唱歌曲到表现歌曲的每个环节,老师都选用了不同的钢琴伴奏方式,正如歌曲所要折射的内涵一样,由小到大,层层递进,到最后完美的呈现)。在美妙的琴声中,学生进入了学唱的情境,关注到了旋律的走向,力度的变化,也解决了歌曲的难点,用最美的歌声诠释了对歌曲的理解。

动出彩,引有效。

 课堂中,任老师和学生多次运用了体态律动,我个人觉得比较出彩,有效。例如,歌曲学唱时画一画旋律线,让学生关注旋律的走向及同音,音程跳进的音准,解决了学唱难点;在分析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时,让学生分别拿出双臂感受、表现出自己对乐句的理解;在歌曲完整表演唱时,又以分组的方式,运用简单的动作(如起立、挥手等)让全班学生有层次的表现出小水滴汇成大海的场景,我觉得这一环节是相当出彩的,它摒弃了常态课中为歌词内容而表演的形式,更多的注重了音乐的本体,让大家更多的是感受到音乐的层次美。在欣赏环节中,她也设计了相应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出沃尔塔瓦河从小溪流汇聚成大河的画面,如果设计的律动再形象、再贴合音乐些就更好了。由此可见,体态律动的适当融入能让中低年级的歌唱课教学更加有效。

常老师所上的是一节一年级的歌唱课《小蚂蚁搬米粒》,她与生俱来的完美课感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老师和学生,课堂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整堂课给我的启发有:

扎根日常,以学定教。

在常老师一年级的课堂中,孩子们的表现真的是相当精彩,良好的课堂常规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中,每当听到教师亲切的提示声:“小胸挺起坐端正”后,总能看见孩子们挺拔的坐姿;每当老师提问时,总能看到孩子们有秩序的举起小手积极发言,还能看到孩子们自信大方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回答中,也感受到了孩子们丰富的乐理知识;学唱时,孩子们竟能以听唱的方式唱准跳进的音程;歌唱中,孩子们积极的歌唱状态,美妙、和谐的歌声无不浸润着我们。我想今天常老师和学生所呈现的课堂肯定和日常的扎实教学分不开的。可见,平时扎实有效的训练与积累才能让学生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

角色扮演,有效促学。

   常老师的课堂最让我钦佩的一点是她对学生的充分预设,每个教学环节都精心设计,细致铺垫,核心过程推进有力。课堂中,她呈现出多种角色:管理者,富有亲和力的言语,善于鼓励,无形中约束了学生的纪律;演员,丰富的面部表情、形象的表演、富有童趣的语言引学生入情境;倾听者,随时关注学生的歌唱状态及声音的融合度,及时有效的调整;引导者,指导歌曲数板部分的声音,巧妙地运用了双响筒的特性解决了节拍强弱特点及富有弹性的演唱声音,学唱数板部分时,恒拍概念贯彻始终地引导学生;指挥,演唱歌曲二声部合唱时,简单、直观的指挥手势指导有效。我想,一位成功的老师,她一定会像常老师那样在课堂中巧妙地扮演着多种角色,有效促学。

本次活动,除了这两位青年教师为大家所展示的两节优秀课,还有本次活动最精彩的环节,那就是领衔人金燕南老师对两节课的点评,不得不说她真是一个评课高手。

专家引领,专业成长

她的一双慧眼,一对聪耳,条件反射性的留意到两节课的亮点与不足。她为大家呈现的是有一定高度的评课,她能听到我们察觉不到的问题,更能说出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案,点评的内容大到教学目标的制定,小到课堂中的微小细节。最后,她提出两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教学目标的设定。2、教师科学规范的陈述和严谨的表述;提问的方式。3、对学生声音的指导还不够,有所欠缺,例如在《小事情》中的高音mi演唱时,如果带一点yu的感觉就能解决学生唱高音时挤嗓子的问题。其中,对我启示最大是在评价《小蚂蚁搬米粒》一课时,她强调歌唱的声音应该要引导学生用一种“声音不大,气势大”的方式演唱歌曲,我觉得真的相当妙!

工作室活动结束后,我久久沉浸在当时的氛围中,无法自拔。这样的感觉真好,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工作室效应”吧,它给予我们成长的平台,促进着我们不停的成长。我相信,在专家的引领之下,工作室的每个成员都能在路上,美丽的成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