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唱歌课”》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一、主题:
唱歌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与音乐表现能力的有效手段。题材丰富、内容健康、风格突出、形象鲜明的歌曲,富有表情的歌唱,最能感染教育学生。唱歌教学应重视唱歌兴趣、能力、自信心的培养,以及对唱歌和识谱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教学过程要注意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二、目标:
通过唱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歌曲学习的同时挖掘教材的文化底蕴,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构建了听觉认识-学习理解-
情感调动-创造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听觉认识”是指学生对歌曲在听觉上的感性认识,通过听觉,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歌曲,了解歌曲。
“学习理解”是指学生学习歌曲的过程。
“情感调动”是指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用声音表现歌曲情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过程。
“创造学习”是指学生对歌曲的创造性的多种形式的表现,例如:绘画、剪贴、诗歌、散文等。
四、评价:
1、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注重对教材文化底蕴的挖掘,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2、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在演唱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操作模式:
听觉认识-学习理解-情感调动-创造学习
第一步:“听觉认识”(教学目标:给学生揭示歌曲中蕴含的音乐形象,创设教学情景,从听觉上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及情绪、内容。)
1、教师采用故事、图片、解说、实物展示、学生介绍等手段,为学生揭示音乐形象,创设音乐情景。
2、学生倾听歌曲,从听觉上感受歌曲的意境、情绪、内容,听的同时,从视觉上展示音乐形象,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体验。(在此环节中可结合音乐游戏进行教学)
3、学生联想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第二步:“学习理解”(教学目标: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学会歌曲,学习用适合歌曲的声音来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情绪,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
1、在听觉的基础上揭示课题,并谈谈教师对本歌曲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跟琴哼唱歌曲,让学生从旋律中感受歌曲。
3、学生自由学唱歌谱,可采用分组分段学习等方式。(一至三年级不用这一环节)
4、学习歌词,理解歌曲内容。
5、跟琴唱歌词,启发学生用适合歌曲的声音和情绪来演唱歌曲。
第三步:“学习理解”(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音乐形象,启发学生进行音乐体验)“此环节可作为高段的二课时”
1、教师进一步提炼音乐形象,可采用课件、实物等手段,进一步让学生感受音乐形象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歌曲的内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和理解,学生课作适当的课前准备。
3、演唱歌曲,整体体验音乐形象。
4、分句处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体验音乐形象,感受音乐形象,调动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音乐形象、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第四步:“创造学习”(教学目标: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1、感受歌曲的意境,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美术、诗歌、表演等,结合学科特点,挖掘歌曲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内涵。
2、介绍歌曲的音乐地位、文化影响,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