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歌唱类教学的策略研究>>理论链接>>文章内容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激发低年级学生情感表现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15-02-1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激发低年级学生情感表现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自网络  

 

案例呈现: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比其它艺术更直诉之人的感情,而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之一。但我们在音乐课上时常可以捕到这样的镜头,授课教师本意是通过聆听,掌握歌曲,并通过此把全新的教育理念带入自己的课堂,但却在教学中迷失了情感的方向……曾听过一年级的一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洗手绢》,旨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指导学生爱劳动,并会用不同的情感和声音演唱《洗手绢》。授课教师先安排了学生拿出自带的手绢,指导学生“嗨呦嗨呦”地学洗的动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学生有的在比较手绢的漂亮,有的在玩手绢),接下来老师安排的是:聆听歌曲→然后跟老师念歌词第一段→再聆听歌曲→再跟老师念第二段歌词→又是聆听歌曲……就这样,一堂课下来,一共听了六遍歌曲录音。令人费解的是,每次聆听音乐,教师也没有明确的学习要求。课堂容量倒是大了,但整个授课过程教师却没有很好的从音乐要素入手,从歌曲的重难点入手,体会歌曲的意境美、思想美,只泛泛而问,你听到了什么?你要做什么?假如教师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思路,捕捉歌曲情感表现的各种要素入手,展开顺应学生思维情感的引导,那将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我们的思考:

    一、教师激发意识不强

    我们不少音乐教师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歌曲的教会,而时常很少会对歌曲进行情感的引导,以及情感的处理。原因就是在歌曲教学过程中老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表现的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更好的发挥,产生与歌乐曲所要表现的情绪不相吻合,达不到“动之以情”的教学目的。

二、学生不会表现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可是有些学生在上音乐课的时候表现不积极。唱歌时面无表情,本应是一首抒情、优美的歌曲却无法从他们的面部和体态上表现出来。尽管有些学生看似微笑,也让人感到生硬和不自然。如在唱《柳树姑娘》这首歌时,学生嘴里唱的是:“柳树姑娘,辫子长长,风儿一吹,甩进池塘,……”这首3/4拍的歌曲曲调、意境都很美,可学生的歌声是那样的刺耳,嘴巴与身体的其他各个部分毫不相干,东张西望,甚至笑眯眯地与别的同学交流着另外一个话题。这么美的曲子,学生就难以投入到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中,如果问学生:“这首歌该怎么唱?”他们会给你一个最完美的答案,可为什么他们会言行不一致呢?这就值得我们教师深思。为此,笔者对“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情感表现”的问题,从趣味练声,夯实情感表现;创设情境,唤起情感表现;善用评价,激发情感表现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

我们的实践:

    一、趣味练声,夯实情感表现

    练声作为音乐课的一种基本技能训练,在新的形势下,在唱歌教学中仍然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而气息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和动力。然而,如何改变枯燥的、单调的练习,让学生乐于接受,喜欢这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为情感表现打好基础呢,我从以下入手。

   (一)、联系生活,练气息

   【方法】  情景法或想象法来促使他们正确呼吸。我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静坐练习。指导正确姿势,避免学生在吸气训练中常犯的抬肩、胸口僵硬、鼓肚子的毛病。

2、闻花香练习。吸气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用鼻腔慢慢地吸入,好像一直缓缓地进腹部、肚脐、腰围处(膈肌),吸满后将气吐掉。这样反复练习,让学生们进一步体会深呼吸的感觉。

3、吹蜡烛练习。呼气要求均匀,缓缓呼出。

   【实践例谈】  

    启发学生在吸气时如在闻花香或在用麦管吸水;吐气时让学生想象是在缓缓地用嘴吹蜡烛上的火苗,让它晃动而不息灭,让学生学会有控制地吸气和呼气来锻炼横膈膜的自控气息能力。运用这种学生都熟悉,且都有过经历的生活方法来练气息,使学生有形象的感知,又感到喜欢。这样,通过坚持不懈的呼吸训练,并有节制地使用气息歌唱,才能获得良好的歌唱效果,为情感表现打好有效的基础。

    (二)、有趣多变,练声曲

    【方法】  

     在练声曲的选择上,要注意到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嗓音的音域和特点:低年级学生声带脆嫩,不宜用胸声来唱歌。而且发声训练一般都要排在每节课的开头时间,不宜过长。选择方法如下:

     1、选用教唱的歌曲作为练声曲,用该歌曲的情绪配以母音进行练习。假如是一首活泼的歌曲,可以用轻巧灵活的练声曲去发声;假如是一首抒情曲,可以用甜美而流畅的练声曲去发声。

     2、选用练声曲与教唱歌曲特点统一。在一首练习断音、跳音的练声曲之后选一首较轻快跳跃的曲目让学生试唱,找出其中有代表性的乐句,使学生感觉它的歌唱性,用这种感觉再回去练声,这样做很容易使学生保持全身心的投入,从而良好的演唱状态,进而更好地表达歌曲本身的情感。

     3、选用同一练声曲变换不同的情绪。具体包括改变练声曲的,连、跳音的区别、速度力度的对比等等,而这些又都是达到歌曲情感表现的奠基石。由此训练学生对歌曲的处理。

    4、选用一些模仿生活情景的练声曲。这样学生会更感兴趣。如:火车叫u——、小猫吃鱼ü——、等等。选用的练声曲最好同教唱的歌曲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

    【实践例谈】  

     如一年级歌曲《云》这首歌优美、舒展,在指导用情演唱前,先用连音,发“lu”母音进行发声练习,练声中不但为歌曲表现打好基础,同时也在优美的旋律中进行了发声训练。 除了歌曲作为练声曲之外,还可以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模仿生活情景方式进行训练。

     在练习了这首练声曲后,我们可以指导一年级的《布谷》这首歌曲进行情感表现。总之,我们的基础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在有趣、多变的练声曲中,乐此不疲地提高自己的发声功底,为情感表现打好基础。

     二、创设情境,唤起情感表现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低年级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兴趣的产生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而生动的情境又能增加学生内心的体验,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索兴趣。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阅历有限,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小学低段的音乐教学中,情境教学极为重要。所以,我借助各种生动的音乐形象,充实音乐画图,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寓理于趣,以趣引思,以思促动,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的手段,来激发孩子演唱时的情感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表现。

(一)、借用示范情境,模仿情感表现

教师对歌曲进行艺术示范表现时,首先必须进行认真分析和理解所唱歌曲。把歌的曲调,内容要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歌曲特点,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去,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在歌曲中所倾注的情感产生共鸣。以便教师在示范中胸有成竹,使学生受到感染。

   1、用情范唱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演唱是他们最爱听的歌声,老师面对面的演唱很亲切,他们总盼望老师能经常完整地、优美地演唱几首歌给他们听,此时的教室仿佛是一座神圣的音乐殿堂,美妙的旋律也使讲台转化成舞台,正在“范唱”的音乐教师就是他们仰慕的歌唱演员。他们总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有这样美妙而动听歌声。同时小学生模仿力非常强,他们爱模仿、会极力地去模仿教师的歌声,希望能和他们的仰慕者——音乐教师的歌声一模一样。因此,教师的范唱在激发学生的情感表现中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运用歌声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歌曲内容;思想感情和风格等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从而引起学生对歌曲的喜爱,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并主动地去模仿,自己去探索,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用歌声把它表现出来。

如在教学新歌之前,每当我范唱时,有的小朋友会随歌曲旋律不由自主地面带微笑,左右摆动身体,甚至有时还会随老师的范唱而轻声地哼唱起来。这样既熟悉了歌曲,又感受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引起他们想用自己的歌声表现歌曲内容的欲望。小学生毕竟没有复杂的情感体验,没有感受过,哪儿来的“有感而发”呢?所以有的乐曲他们不能真正体会它的情感如何,当时的情境如何,会使他们不知从何下手,该如何用表情动作加以表现。这时就靠教师的示范,从教师的示范中去体会乐曲的情境,在模仿中去体验、感受乐曲的情感。经过屡次的示范——模仿,使学生得到启示,再加上他们自己的琢磨、探索,用正确的表情动作将乐曲的情感完整地表现出来。

     2、用情表演

     声情并貌调动多感官参与歌曲演唱中,使歌曲情感表达更为丰富,更具表现力。因此,有美的声音还需要动情的表演,使学生可以更为直接的感受到其中的情。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不但要当“解说员”,还要当表演者。如我教唱《草原就是我的家》,因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草原,不知它如何地辽阔,也不知对家乡的亲切和热爱该如何表达,更不知草原小朋友骑着小红马感觉和风采。所以,我从爱自己的家乡角度出发,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来引导感情。其次我借用舞蹈动作勒马远望的神情让学生跟我一起做来体会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的美。在教师优美的歌声中和粗犷有力的舞蹈动作及富于变化的面部表情中,使学生联想到乐曲所要表现的当时的情境,再通过自己模仿的实践活动,慢慢感受到草原一望无际的辽阔的美和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二)、使用多元情境,投入情感表现

     1、借助生活展示情境

     课标指出,要拓宽音乐领域,突出“开放性”。由此想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得到情感的启发。

      ●布置生活作业,进行情感牵引。教师通过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比如在学习《闪烁的小星》时,可在前一天给学生留作业:晚上观察星星,让学生发现星星的各种形态,激发学生热爱美、表达美的能力。在音乐课听歌之前,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的夜空景色,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一段优美、宁静的乐曲声中,师朗读“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学会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星星的印象进行绘画,创造《星空图》。通过观、说、听、画等一系列活动,再把这种情感牵引到对歌曲情感表达上来。

      ●引导观察生活,进行情感体验。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这样,学生在唱《郊游》这首歌曲时,自然而然地加入了郊游时的情绪体验。

      2、借助游戏投入情感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同时他们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通过动作和表情表达出歌曲的内容和感情,容易使学生体会歌曲的情境。例如在上《藏猫猫》一课时,我以游戏为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我组织一年级的同学有序地玩“捉迷藏”游戏,当学生引起浓厚兴趣的时候,我再进行歌曲教学,学生在一边唱着歌曲,一边做着“藏猫猫”的动作,“拍拍手,快躲好,睁开眼睛瞧一瞧,噫?一个不见了。别着急,慢慢找,东瞅瞅,西瞧瞧,蹑着脚,猫着腰,伸手抓住那黑影,喵,找到了。”学生在感受着歌曲情境的同时来演唱歌曲,进而进行情感演唱。这时孩子们的情绪会油然而发,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因而,在愉快的气氛中用情地演唱。

      又比如《大鹿》这首歌曲,从歌曲曲调上看比较平淡,而且音准不容易掌握的“4”多次出现,如果直接教唱,学生不易学会。根据这种情况,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了歌曲的内容,然后找两个同学分别扮成小兔和大鹿,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表演。扮演小兔的同学充分表现了兔子为了逃命的那种急切心情,扮演大鹿的同学也表现出那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游戏表演进行的顺利而愉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分组表演后,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又把握住了整首歌的情绪、情感,随后在同学们情绪高涨时不但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首歌,还能入情地歌唱。

      3、借助语言带入

      语言也是音乐课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老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充满激情。在备课时还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使环节之间连接得更紧密、更恰当。使情感得到层层推进。例如在教唱《下蛋罗》一歌时,教师一进课堂就说:“今天我们要去参观一个农场,在农场有一位光荣的妈妈正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你们想去看看吗?”通过语言的刺激,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在跃跃欲试中,全神贯注地沉浸在音乐中。同时也调动了这种喜悦,兴奋的情感进行歌唱

      4、借助媒体深入情境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下,教学中运用媒体手段已经是相当普遍,但笔者认为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起到得当的作用。本着这样的思想,我从以下入手。借用媒体的直观性来深入情境。

     ●利用图画、录音等媒体再现情境歌曲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查看更多文章请访问小学课堂网{域名已经过期}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的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同学们很主动地表现了歌曲。

      ●利用音乐多媒体意境,培养感受力。

      音乐的感受力是以听、记为前提的,听辨不出或记不住,就无法展开想象,无法鉴赏与表现音乐。为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我利用媒体将音乐中的乐曲情景的图像展示在学生眼前,通过教师对音乐主题、旋律、节奏的说明,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边记,从而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完成音乐课的学习与记忆,促使他们去想,去表现音乐。如教《小雨沙沙》一课时,先播放一段“雨声沙沙”的录音,再在屏幕上层示一张空白片,学生一旦判断出雨声,教师便在空白片上画出雨丝,然后绘出池中一圈圈的水纹,接着播放这首歌的旋律。在欢快的乐声中,教师再展示出一颗颗种子发芽、生根、长出绿油油的叶子。这样,新歌的意境全部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通过听音乐——看画图,再听乐——再看画图,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词意,通过想象真正感受到了春雨绵绵,种子喝到雨水的那种甜甜的欢快情绪,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把握演唱“小雨沙沙”“种子说话”的力度及情境的表现.欣赏歌曲意境是提高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利用媒体把故事的情节展现在学生眼前,作为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想象的一个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提示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意境中飞翔,有了想象,学生就会用歌声和表情变化来表现出歌曲的内容。

    三、善用评价,激发情感表现

    在音乐课堂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会表演但怕难为情而不敢表演,想表演怕表演不好而不敢表演;敢表演但却不能完整地表演。从而使教学效果达不到如期的目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多用激励手段,去突破学生矛盾的思想重围。学生非常关注教师对他们的评价,非常重视出自教师口中的“不错”、“很好”等词语,同时,也要多给每一位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表现音乐情感的各种活动。

    (一)、追求语言激励评价

     1、善意的“逼”,鼓动孩子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因材激励”的方法。对能胜任表演但怕难为情的学生教师可先“逼”他们当众进行表演,然后从他们的表现情况择其优点说他(她)“行!”“你演唱得不错嘛,应该对自己有信心”“你跟老师(XX同学)表演的一样。”等等之类的话。这样有了“逼”,才使他的有表现的机会,再通过肯定的评价,使他下次就有敢主动站起来表演的欲望。如此反复几次,他们就会习以为常,“难为情”三个字也就会不复存在,以后甚至会去“抢”着表现,毕竟每位学生都有想表现自己的好胜心理。

     2、宽容心态,帮助孩子。

     “后进生”往往因缺少自信心,怕表演不好,当众出丑而放弃表现的机会。教师则应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这当中就包含着激励因素,如《数蛤蟆》本来这首歌很富有童趣,歌曲情绪是活泼、有趣的,学生很容易把握。但在教唱阶段我特意安排这样一个步骤:当教师带上活泼、有趣地情绪按节奏念一遍歌词后,让这些“后进生”轮换当老师,有感情地带全班学生念歌词,使他们也有这样做‘领头履’的机会,同时他会极力地做好教师交给他的重任,不光节奏念正确,情唇表现方面也达到了90分的档次,这样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对于情感表现一般,不是很完整的“次优生”他们一般表现积极,但很少有“高峰体验’,就更需要激励的手段了.如‘你已把活泼、轻快地情绪唱出采了,但假如你脸上再笑眯眯一点,每一个字再跳跃一点就很好。”“你的歌声是优美的,但你的动作再轻一点,再柔一点,你的表演就和XX同学一样好了。”这样点评就更能激发他们情痞的表现,同时能增强他们与“优等生”竞争的信心,使他们的表演水平有所提高,促使进步。

     3、发展眼光,欣赏孩子。

     能表演而且敢表演的学生,可以算是“优等生”了,对于这类学生也需要激励,而且要求要更高一些,应该说要求到了一点一滴,但提出的语言应是商量、建议的口吻,让他们的细节处理上更进一步。这样不但有助于获得新鲜的成就感,还可避免泛泛的表扬带来的‘疲”,使他们的音乐情感表现能力更上一个点,更加促进他们去展现自我。除了语言上的激励,我们还可以进行物质上的奖励。

    (二)、追求及时激励评价

     1、送一张笑脸,肯定外在表现。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学生是自主、独立的个体,是有感情、有个性、有灵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同时也是发展着的,有差异的个体。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反应就必然是多元华的而不是唯一的。因此,我非常注重因材施教,用奖励的手段来激励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在使他们在感受成功的同时,乐于在演唱时,投入的表现情感。

     2、送一张嘴巴 ,肯定你的发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具有主观能动性,音乐课应鼓励个性发展,提倡因材施教。但必须面向全体,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张嘴唱,教师观察其嘴的积极状态,对能做到的学生予以奖励,肯定。使学生提高着方面的意识,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一种习惯。

    3、送一颗星,肯定全身心的投入。

     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激趣、提醒,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演唱的情境中,加上自己对乐曲的独特感受,通过声音、肢体感觉、表情入情地演唱歌曲,教师通过观察,对这些同学予以奖励星的办法给予奖励、鼓励,使学生对演唱更感兴趣。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激励手段”在激发学生的情感表现欲望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说得通俗一点,一个人会表演,但他又不敢站出来表演,这样谁又知道他能表演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获得成功,得到别人的肯定,查看更多文章请访问小学课堂网{域名已经过期}所以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多样的激励手段,消除他胆怯的心理,激起他表现的欲望,使他能给自己有展示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多了,就慢慢地消除了想表现而不敢表现的思想障碍。因此,“激励手段”在激发学生的情感表现欲望上有它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的反思:

      通过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歌唱情感表现的激发,已取得初步成效:

      ●唱歌常规形成:在学唱歌曲的时候,学生能自觉地做到歌唱卫生,保持坐姿的正确,与身体的放松,为正确唱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发声逐渐进步:从低年级开始进行声音方面的练习,学生声音意识增强,学会在歌唱中正确演唱,并能意识保护好自己的嗓子。

      ●演唱情感丰富:学生从机械地背唱歌曲,到能加入自己的表情情感演唱,再能用自己的体态表现自己的情感,还能用声音来控制自己对歌曲情感表现的理解。

     但是,音乐是一门表现情感的艺术,但它也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音乐教师要持之以恒,通过各种方法,长时间地进行潜移默化,激发他们对演唱情感表现的欲望,使学生从平时的点滴积累,从而形成去抢着表现情感的想法。只有想表现了,才能去完善他们的表现.让他们用自己的表情动作来打动自己,来打动别人,从而收到音乐教学的良好效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