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加在上海洵阳路小学举行的“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术科研讨活动,和专家共同探讨和交流了术科特有的问题、特有的功能和特有的经验,共同发现和挖掘艺术类课程中的美。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们启动创造思维,进入美的探索和创造的进程。
一、在欣赏中体现学科美
好的音乐需要耳濡目染的引导。黄莺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反复放了五遍《春之歌》,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听课老师受到了美的享受。第一次听《春之歌》,是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了解无词歌的含义;第二次听音乐,学生了解了作曲家门德尔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第三次听,学生记住了印象最深刻的旋律;第四次听,学生听出了乐曲主题的变化;再次聆听,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其中……课堂在动静结合、收放自如、层层深入中体现了音乐学科独特的魅力。
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画是静止的音符,音乐是浮动的画面。”在美术学科中也有欣赏课,经典的绘画艺术如同好的音乐一样需要老师的引导。联想到前不久,听了一堂美术欣赏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了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使欣赏课从一门“老师讲,学生看、听、理解的灌输过程”,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两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
二、在互动中营造美的境界
艺术类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从偏重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生动有趣的艺术课程所具有的重要的人文价值,用艺术的独特内涵,贴近学生的生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对生活的情感通过正确的渠道得以激扬,淋漓尽致地展现其对五彩缤纷世界的认识。在沈鹢婷老师的音乐课上,学生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感与满足。沈老师启发学生想象夜晚的情景,师生一起动手布置教室,营造安静、祥和的氛围。在欣赏《小星星变奏曲》时,老师请小朋友们摆一个最美的造型,选自己舒服、满意的姿态来听音乐。此时的学生似乎正躺卧自家的沙发上,或是和小伙伴背靠着背坐在草地上仰望星空……教师的激情点燃了学生的情感思维。接下来的游戏“超级变变变”中,小朋友们看着老师微笑的面容、跟着老师优美的形体动作,听着娓娓动听的声音,很快就进入一个令人遐想的美好世界。在“星星舞会”上,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会儿变成活泼、帅气的小星星,一会儿又变成优雅、动人的小星,一会儿变成英语的小星,一会儿用打击乐器来伴奏,一会儿手拿荧光棒,即兴摆造型并边唱边表演。
事实上,我们的美术课堂也可以在互动中营造美的境界,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视学生的需求,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教师由知识灌输者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师生之间对问题的互动探讨才能调动起来,学生得以全方位接受知识。可爱的孩子们对于绘画不是没有感情,他们不是不想把心中的“歌曲”唱出来。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激发,是一种氛围。借鉴一些其它的优势,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能起到四两拔千金的效果。在各种艺术形式的相互作用下使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
三、在合作中提升美的内涵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每一个学生应在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并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能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两节音乐欣赏课不仅是师生间的审美合作,更在学生小组合作中提升了美的内涵。《春之歌》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分辨两个主题在乐曲中分别出现了几次,并根据答案为这首乐曲来分一分乐段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练习时,思维进行了碰撞,智慧得到了分享。在《小星星变奏曲》的教学中,学生在合作中进入一种轻松、自由的玩中学,学中玩的状态,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愉悦,能全情投入到课堂中去。
美术课中也有合作式的学习,学生会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激活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在同伴互助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还记得我上《我的地图》一课时,我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参观了美丽的校园,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画一张地图。回到教室,小朋友四人为一组,观察能力强的小朋友抢着说路线及看到的景物,擅长绘画的小朋友则根据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来画,遇到问题大家一起商量来解决。通过合作,一张张校园的地图呈现在眼前。再次画地图时,由于有了上次的合作经验,画面更为丰富了。
总之,艺术类教育课程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管是音乐还是美术学科,教师都要借助审美媒介,创设美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架起学习知识和积极思维的桥梁。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感受美,在互动与合作中创造美,达到塑造审美心灵,培养审美情操的目的。(徐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