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综合组“新基础教育”开放式研讨在四楼录播教室进行,我执教的是六年级《中国青铜艺术》一课,这是一节美术欣赏课,从标题来看,学生很容易把本课的内容理解为一节文化课,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上好这样一节看似枯燥的课着实让我费了一番脑筋。一节课如果想要让学生感兴趣,首先老师自己必须得有足够的兴趣,虽然这一类的课让我经常犯难,但如果学生看出了连老师都觉得这节课无聊,那他们肯定是没有心思学好了。所以我先从自身出发,怎样让自己对这节课产生兴趣,我想到了图片,先从感官上去刺激学生,再逐渐渗透,从感性到理性,这成了贯穿我上这节课的一条线。
一﹑和艺术精品直接“对话”,零距离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有位教育专家曾说过:通过欣赏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敏感性,对孩子潜在的创造意识有启蒙作用。也有艺术家说过:从小让儿童接触经典,与名家直接对话这是一种高起点的美术教学之路。因此我在课中使用了大量的青铜艺术发展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精品,直接用精品叩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审美情趣得到极大提高,也以此增加了他们了解青铜文化甚至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又从精品中截取里面最精华的部分——司母戊方鼎,用视频,图片,音乐,游戏等不同方式展现出来,让冰冷的,厚重的,看上去似乎没有吸引力的“老古董”,一下子走近学生的生活,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且还透过青铜艺术所特有的中国魅力,向学生再一次呈现出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博大精深,唤起学生心灵深处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与珍惜,上升对祖国的热爱。
二、拓宽教学思路,将古代青铜艺术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其实,美术的魅力不仅在于美术本身的渲染得和谐完美,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能给人们带来一个驰骋无比的想象空间。因此课的一开始,我就用中国的汉字引入,又用知识渊博的小博士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断激发学生对古代青铜艺术的探究学习欲望。第一段视频分门别类地展示不同的青铜器物,带着学生触摸那早已尘封的历史文化,激发起了学生想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第二段视频放在鉴宝环节,3个关键词的提炼揭示了鼎的历史地位,也一下子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引导他们从造型、纹饰等方面欣赏,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在后面的自由欣赏时,我播放了第三段视频,让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同时渲染了良好的讨论氛围,学生积极地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在交流时,借助老师提示的词条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自信于自己对青铜艺术的艺术理解实在让我惊喜不已。这样的点面结合教学为以后的创作铺平的道路,正是有了充分的欣赏与交流中,学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创作便迎刃而解了。
俗话说“教然后知困”。一节课上的成功与否,我想关键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看学生是否融入课堂,是否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和思考。如何把学生引入课堂呢?王校长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颠倒课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相互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感情,体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二实小 徐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