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小学生“健美”形象“十个好”塑造中,有一项是与每一位同学、每一节课堂息息相关的,正就是“听好课”。在日常的课堂中,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景:
1. 大部分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一名学生在发言,自己感觉有话可说,便情不自禁地喊:“老师,老师,我来说……”根本不管正在发言的同学。或者当一名学生作答,其余举手的同学就一脸的失望,只盼着下一次发言的机会,至于人家讲了什么,他一句也没有听着。
2. 学生停滞于一时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不管教师已经到了下面一个环节;老师开始布置作业,学生就动起笔来,至于后面老师讲了什么要求一概没听见。
3. 教师讲时听得还算认真,同学发言时就不专心了。殊不知这样错过了许多真知灼见,学生发言的许多内容教师是不重复的。
学生的不良听课习惯还有许多,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听课表现。我们想努力改变,寻求好的听课常规:
1. 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老师、同学发表意见。听时眼睛望着对方,身体稍转,偏向说话人。当一位同学发言时,要把自己举着的手放下来,眼睛看着发言的同学,如果在后面或斜的方向,身体还可以稍稍偏转,面对发言人,这是对发言同学的尊重,也说明自己上课很专心。用一定的动作要求来规范学生的听课常规。
2. 听的过程中不随便打断对方说话,不随意哄笑。小孩子特别容易激动,当孩子的回答出现错误时,有些孩子会忍不住插嘴,甚至发出笑声,虽然这笑声不是恶意的,但是对已经回答错误的孩子来讲,这笑声就特别刺耳。中途插嘴,会打乱发言者的思路,有可能使其不能顺利回答下去。所以认真听完同学的发言显得特别重要,用心从别人的表述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将大大增强发言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3. 让学生养成边听边想的习惯。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听而不思等于没听。要听清楚老师、同学在讲什么,有错误吗?我还可以补充什么等,让孩子边听边想,发展思维。听伴随着想,听的价值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