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心得反思>>文章内容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向课外延伸的实践研究方案(四年级 第一学期)
发布时间:2014-11-05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主题

学生现状

家教现状

1、学生交往中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发交往意识和能力,不会欣赏别人(同伴)的优点,不懂得慎重选择交往的对象。

2、在交往中遇到的矛盾不知如何处理,总把问题推给他人,怪罪于他人。

3、在交往中遇到挫折和压力,面对欺侮和威胁,一部分学生以简单粗暴的办法解决,一部分学生退缩,成为被动的受害者。

1、孩子是家庭的太阳,一切围绕孩子转。

2、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家长不是伺机教育指导,而是在旁助阵。

3、孩子面对欺负时缺乏冷静的头脑,容易做出一些过激举动。

 

1、学生衣食无忧,不知道我们的衣食来源何处,更不会激起对劳动者,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2、我们周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学生对此虽有所认识,但认识肤浅。

3、像水这样的能源缺少现象学生知之甚少,因此养成了浪费的坏毛病。

1、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家长对此没有有效地教育。

2、对一些农民等体力劳动者家长轻视,孩子也形成了对劳动者的不正确的态度。

3、家长在家中处处有浪费现象。

 

主题

目标

课内抓什么

课外抓什么

1、掌握交往的一般标准。

2、提高交往的技能。

3、体察他人的情绪,激发对同伴的关心。

1       回忆自身经历,感知交往中遇到的困难、挫折。

2、通过辨析思考,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交友观。

3、通过与他人感同身受升华认识,激起情感体验激发对同伴的关心。

1、向希望工程捐助爱心图书。

2、开展一次“快乐协会”活动。

3、制定一份帮助身边人的计划并实施(易星同学腿骨折,制定一份帮助他的计划)

1、提高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了解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知识。

2、有一定的绿色环保意识,对一些资源能源问题有正确合理的看法。

3、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学会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4、提高对社会的适应生态能力。

1、通过逛商场的情景再现和问题情境创设,获得购物常识,知道消费者应享有的权利。

2、知道衣食、水等对人生存的需要,了解目前的环保危机,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一些工业文明。

1、征集环保提示语,做环保宣传语的小册。

2、逛商场采购一些学习用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