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语文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与实施>>心得反思>>文章内容
让数据说话 让图画发声
发布时间:2014-10-2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曾几何时,我们开始被厚重的文字和严肃的阅读所困扰,开始习惯只是用文字这种单一的方式进行交流,忘记了我们的眼睛有肆意享受的天赋,也忘却了学生那天真的想象和纯真的感受,只是一味地将成人的愿望强加给他们。而当我们和孩子一起翻开绘本《活了一万次的猫》、《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时,那生动简单的画面、富有深意却又趣味盎然的情节,让我们一起迷恋上了“阅读”。阅读时,学生的情感和思绪可以自由地遐想,快乐地飞翔,与书中的角色可以进行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心灵的碰撞与共鸣。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由于市场上图画书不菲的身价,让我们的家长们望而生畏,很多家长认为“不实惠”。还有不少家长,还只把图画书当做给孩子讲述故事的文本。常常是一本内涵十分丰富的图画书,只用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翻阅结束,阅读终止。结果,图画书本身蕴含的教育价值被大大削弱。
那么,怎么让低年级学生能牵手经典绘本,读懂看似简单,实际上意蕴丰富的图画书呢?随着教学媒体信息化程度的推进,交互式手持多媒体终端的出现,为学生的经典阅读之旅开辟了一条别样的阅读新途径。一个个根据经典绘本精心设计、制作的电子绘本,在低年级绘本阅读的普及和指导中被广泛运用,并发挥了强大的优势。下面,主要结合教学实践《大卫,不可以》,来具体谈谈电子绘本的独特功能以及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作用。
一、引导“多重感官”阅读,丰富阅读体验
当绘本以互动电子阅读的方式呈现时,它集文字、语音、图片、动画、音效、音乐等多种表达方式,具有传统纸本无法提供的多媒性、互动性、游戏性。因此,它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精力将多重感官一起参与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识字能力、理解能力、情感体悟能力螺旋上升,不断发展。
1.个性听读,自主识字
每个汉字都包括音、形、义三要素,识字就是要做到读准字音,正确书写,准确理解字义三方面统一。在教学《大卫,不可以》时,让学生在五分钟内初读文本,当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反复多次播放语句进行听读、跟读,避免了因猜读或不确定而带来的误读。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每个生字都有笔画书写的动画功能,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跟着一起书空未掌握的字,短时间内就学会了书写这个字。对于较难理解的字义,学生可以查阅“在线词霸”,通过浅显的解释理解了这个字义。五分钟,不再是齐步走,一起学,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个体间的差别,让学生主动、平等地参与识字的过程中,提高了个性学习的效率,把识字变成学生的自学需求。
2.图文对照,理解情节
绘本会配有许多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插图,有单幅图的,有多幅图的。同时,绘本语言朗朗上口,复现率高,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我深深地感受到充分利用图画,正确处理图文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大卫,不可以》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绘本中出现了多少“不可以”做的事。结合插图说说如果做了会有怎样的后果?学生在故事环境中反复训练了因果倒装句型“大卫不可以做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我们发现学生并不感到枯燥,图文结合使学生对绘本的情节理解学得容易,记得简单,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前后链接,也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画面的内在逻辑和情节之间的关系。
3.交互反馈,巩固拓展
“在线测试”是针对当堂所学内容,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对教与学所作的一种检测反馈行为。在《大卫,不可以》课堂的在线测试包括字词的听写,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选择,情节内容的判断,关于母爱的主题式平台讨论等多类型多方面的题型。它用数据及时而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真实的内心感受。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满满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同时让学生与绘本有了完全充分的互动,生生互动的讨论没有了阻碍。在线检测的方式还能暴露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锦囊”帮助协助学生矫正错误,达成学习目标。
二、提升“有意观察”能力,拓宽表达思路
在指导学生看绘本的时候,如果还是着重在看懂、理解绘本里面的生词、句式以及学完绘本后再次读绘本的语音语调,那可能忽略掉了孩子最需要发展的观察力、想像力、逻辑思维以及表达力和独立思考等能力,这些才是阅读更核心的价值,在教学时还需要从这些方面为之努力。
1.关注细节,丰实表达
从头到尾绘本中的每张画是一张到处都隐藏着秘密的“神秘地图”,无论是封面还是插图,都是绘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地方作者都为读者献上了很多精美的图画。只有指导学生会读图画,才能发现很多常常被读者忽视的小细节。读懂了这些细节,才会对文本的理解有进一步的加深。关注细节从封面开始:《大卫,不可以》的封面上画有一个小男孩踩着书堆成的“梯子”试图去拿鱼缸。教师先指读书的题目,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谁是大卫?题目的这句话又是谁说的呢?猜猜他们对话的内容。接着让插图中的每个细节会说话,教师相机圈画图中易被忽略的细节,重点关注人物的具体动作:大卫在干什么?(站在椅子上,仅仅只有脚尖碰到椅子,舌头舔着嘴唇)妈妈看见后,会怎么说“大卫,不可以!”想象妈妈说话时的动作和表情。妈妈其实是想告诉大卫什么?补充表达事件的后果。学生在教师的随机圈画、批注过程中进行了有意观察,丰实绘本中的文字,表达出书中未说出的细节,其实也是对绘本的“二次创作”既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能提高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
2.合理补白,拓宽思维
“补白”是一种艺术,更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艺术。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补白”能够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无限的驰骋空间,享受阅读文章所带来的乐趣。在《大卫,不可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妈妈还可能在哪儿,什么情况下说:“大卫,不可以。”说具体,说详细,要把当时的情境用语言再现出来。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有对上厕所时看书的大卫说不可以;有对吃饭掉米粒的大卫说不可以;还有对一直挖鼻孔的大卫说不可以……学生们在有意观察中发挥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去举一反三,使之读书更具有个性化,更具有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懂了绘本后,用录音功能录制自己的《大卫,不可以》的续本发送至平台进行互听互评,生生互相启发,拓宽思维,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三、坚持“儿童立场”原则,体现绘本育人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对孩子品格的塑造,一个美妙的故事的作用,远远胜过长篇大论的道理。因为故事是鲜活的、灵动的、绘声绘色的,故事中的人物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活灵活现的,他们的故事贴近孩子的生活,他们的行为贴近孩子的感受,孩子很容易认同这些角色。所以,借助绘本阅读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1.倾听童声,明辨是非
《大卫,不可以》中的场景简直就是日常生活的翻版,不可以爬高,不可以玩水,不可以玩食物,快躺下睡觉,玩具太乱啦! 大卫妈妈经常说的“大卫,不可以”这样的阻止的话语,何曾不是每个妈妈对自己的孩子说过。但这严厉的呵斥,却饱含着父母浓浓的爱。可是,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你知道吗?如果可以选择,哪种方式孩子会更乐意接受呢?通过当堂投票,从数据中感知学生更喜爱的是委婉、信任的方式。于是倾听童声后进行改编绘本,将训斥的“不可以”改成满含期待的“你可以”,学生在成人的鼓励中明辨是非,力量无穷。
2.浸润童心,知行统一
《大卫,不可以》中的主人公大卫或许就是学生某些时候的化身,当我们阅读到绘本中的他的种种行为时,或许会故意与他拉开距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事件会更客观。绘本给予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的同时,更需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现实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才是最终的目的。在课堂接近尾声时,出示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不遵守规则的照片,用supernote写一个自己的绘本。让学生在学习绘本中知理,在知理中践行、在践行中成长。
 
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我们承认了学生的差异,并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让数据说话,图画发声,真正实现分层教学,有向指导。使经典绘本这样丰富的优质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互动中,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精彩、有效,而从小热爱经典、阅读经典的种子也深深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受益终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