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
2013年8月
目录
第一章 总纲
第一节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定位
第二节 实施方案的背景与目标
第三节 分类指导以及分层、分步推进的课程实施策略
第二章 教学内容的选编与要求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分类选编
第二节 必学内容的选编原则与要求
第三节 限学内容的选编原则与要求
第四节 自选内容的选编原则与要求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一节 学生学习评价
第二节 教师评价
第三节 课程建设评价
第四章 实施措施与保障
第一节 学校制度保障
第二节 体育教研组工作保障
第三节 体育教学硬件保障
前 言
本实施方案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我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等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在充分调研、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我省实施《课程标准》的具体规定与要求,力求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目标、全面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价值、努力提升我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有效加强我省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效果,提供规范性指导依据。
本实施方案是规范、指导我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依据,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的依据,是教师业务进修、专业化发展的依据;是各市县区编制地方实施方案的依据;是各校编制本校教学计划的依据;是我省编制体育课本、教学参考书等教学用书的依据。实施方案的编制,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有统一规范的刚性要求,也给地方、学校留有灵活选择的空间,以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民主性。
第一章 总纲
第一节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定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根据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等特征,我们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位在:
1、以多样性身体练习为手段,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体能、增强体质的锻炼课程。
2、以多样性体育项目为载体,激发运动学习兴趣,培养锻炼习惯,发展运动技能的学习课程。
3、传承现代体育文化,学习科学健身与保健知识的养护课程。
4、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品德和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性(合作与竞争,角色与责任,抗挫折能力等)的准备课程。
课程的定位,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课程性质,避免学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价值的认识泛化,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运动学习与实践,提高体能、增强体质,是课程针对性的首要目标。体质不强,谈何栋梁!发展运动认知,掌握运动技能,是课程有效性的学科体现。在此基础上,传承体育文化,提高体育素养;遵循科学规律,提高育人效果,全面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的目标,这是我们对课程的基本认识与定位。
第二节 实施方案的背景与目标
一、基础与条件
当前,全社会高度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时代命题,赋予了学校体育工作更高的社会责任。我省人大颁发的《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省政府转发、教育厅等单位编制的《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提出了学校体育工作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的教育责任和工作要求。在各级政府的教育督导下,在各级教研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在一线体育教师的辛勤工作下,我省各级学校已经基本实现开足开齐体育课,“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得到了保证。我省学生体质下滑的趋势得到遏制,部分指标止跌回升,效果初显。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已逐渐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这些,为我省贯彻实施课程标准,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二、问题与差距
在对我省中小学的抽样调研、现场督导、座谈会等调查发现,在持续十余年的课改历程中,我省各地区之间、各学校之间发展水平呈现不平衡。
1、对课程标准中目标理解的偏差引起的实践偏误,导致增强体质目标的弱化,技能学习目标的淡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价值没有得到全面的体现。
2、各地方、各学校在课改发展与教学规范等方面呈现较大差异,发展不平衡。
3、各学段教材的递进关系上存在有断裂、重复、混乱的排列现象,呈现出目前教材选择与安排上的经验性、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制定省级实施方案的必要性
《课程标准》要求地方要编写实施方案,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对地方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旨在强化地方和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责任和权利。这是国家进行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举措,本方案就是为落实这一要求而制定的。各地区、各学校要继续抓好本地区实施方案的编写和本学校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
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总结我省十余年课程改革的经验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升教学有效性的规范性要求,整体推进我省学校体育工作、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必要的。据此,制定本《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结合我省的实际,提出各水平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标准和教学要求,规范我省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活动,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育人效果。
第三节 分类指导以及分层、分步推进的课程实施策略
一、实施方案的规范性与灵活性
在贯彻“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理念时,要防止在重视个性化的同时,弱化了体育的基础性和规定性的现象,为此本方案强调要充分关注学校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形成教学特色的同时,在完成国家的体育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强调规定性和基础性,保证体育教学质量。
扎实推进课程实施,需要调动各地区以及不同层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多种形式的区域推进促使全省上下形成联动。为此,本方案在基础层面强调规定性,在实践层面继续提供开放空间,体现较大的灵活性。具体做法是,在确定不同水平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标准的过程中,本方案提出:省级层面确定的内容范围与标准落实到“水平”一级,各市(区、县)层面落实到“学年”一级,学校层面落实到“学期”一级。其中,省级层面规定“三类教学内容”中的“必学内容”;市(县、区)层面对本地区的“限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做到基本统一;校级层面根据校情确定“自选”内容。基于现实的差距,《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目前还难以全面落实,通过区域推进,既着眼于当前各地区、各学校的差异,同时,又寄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促进各地区、各学校加大场地器材的建设,加大师资培养培训的力度,尽早达到国家提出的各项标准。
二、小学、初中、高中分层递进的连续性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克服学段分割、缺乏联系的弊端,根据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以不同学龄呈现出的体育学习特点设计教材,努力体现体育教材教育价值的连续性。
小学阶段,加强基础运动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运动认知,奠定身体素质的发展基础。
初中阶段,继续加强基础运动能力的培养,初步掌握并运用多样性运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
高中阶段,提高身体素质,形成个性化运动专长。
三、各市、县(区)以点带面、逐步展开的均衡性
各地区拟首先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师资队伍强、已有良好前期成果的学校,率先进行落实本《实施方案》的试点改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至2015年在本地区全面达到本《实施方案》的要求。
鉴于各地区、各学校客观存在的差异,可以从最基础层面抓起,分步实施,逐渐完善,最终全面达到《实施方案》的要求。
四、持续深入教改研究,探索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教学改革的深化与教学实践的成果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活跃的学术思维和大胆的创新意识为基础,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与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因此,要求广大教师要努力学习,利用省级培训、地市级培训、区县教研活动、教研组活动,以及个人自学,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卓有成效的开展体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学改革的深化需要教科研的引领,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课题的申报、研究,以研究成果的典型性,辐射到教学实践的普遍性,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