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阶段体育教学进度的架构与实施策略>>理论链接>>文章内容
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之二:教学内容选择与要求
发布时间:2014-10-19   点击:   来源:转载   录入者:未知

 

第二章 教学内容的选编与要求
 
教学内容是课程建构的核心。课程标准仅给出了各水平段的建议性内容标准,具体采用什么教学内容,由各地区、各校自行选择。本实施方案,属于省级地方性中观层面的指导性文件,在确保课程基础性、规定性的同时,也给各地市县、各校留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保证一定的灵活性。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分类选编
 
在继承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下,对目前我省各校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教学内容做了统计、归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学习与发展规律,将教学内容分为三类:
1、必学内容:基本运动能力(田径);体操类;武术;体育与健康知识。
2、限学内容:球类(篮、排、足、乒、羽,等);韵律舞蹈;体育游戏;民间传统体育;等
3、自选内容:游泳;三门球、中置足球、花样跳绳、国标舞(体育舞蹈)、新兴项目;等
各类内容,在各水平段的课时比重为: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
水平四
必学内容
50%
40%
40%
30%
限学内容
30%
40%
40%
50%
自选内容
20%
20%
20%
20%
    必学内容,由省级实施方案做规定性要求。
    限学内容,由省级实施方案做指导性要求。由各市(区、县)根据本地区特色、条件与传统,可做地域性统一要求。
自选内容,由各市(区、县)根据本地区、本校的特色、条件与传统,可做自行设计。
各水平段教学内容见附件(1)《必学内容》、附件(2)《限学内容》。
 
第二节 必学内容编制原则与要求
 
    一、选编原则
    1、强调基础性
    首先,将传统的“田径”、“体操”教材定位为“走、跑、跳、投、支撑、悬垂、滚翻、攀爬”等基本运动能力,是考虑到在基础教育阶段,这类教材对发展学生的基础运动能力独特作用而设计的。在义务教育阶段,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特征和体育学习特点考虑,各种运动“项目”的学习,均是为了发展学生基础运动能力,为后续的运动技能发展、为未来的生活、学习、劳动等奠定运动与体能基础。
其次,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正处在身体素质与动作技能发展的敏感期,强调 “田径”、“体操”类教材对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独特作用,打好身体素质的基础、奠定运动技能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第三、将基本运动能力列为“必学内容”,是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基础性”性质的描述“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的具体做法。
    2、突出针对性
    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外延的课程目标和价值均无法体现。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将田径类、体操类教材列为必学内容,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体能与身体素质发展的针对性。将传统的田径、体操教材归类为基本运动能力,突出了这类教材对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针对性。
    3、省域文化性
    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的文化国粹,多年来,在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中虽有设计,但实施效果不好。学习武术,对儿童少年在身体姿态控制、动作技能发展、增强身体素质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习武的过程,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道德精神的修炼,武术文化的习得也有着显著的效果。因此,将武术列为必学内容,既有对学生身体锻炼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具有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文化内涵、传承我国武术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意义。是本实施方案力图打造江苏学校体育省域特色的一项举措。
    4、统一规范性
    将基本运动能力与武术列为必学教材,规定必学内容和一定比例的教学时数,是根据目前我省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操作层面教学内容差异较大、教学要求参差不齐、教学质量缺乏标准的现状,提出的一项阶段性对策。目的是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凸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性教育功能、强化体育学习与锻炼对学生体能与身体素质的干预、统一全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标准,保质、有序推进课程改革,逐渐形成我省的地域特色,有效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价值和育人功能,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为保证各地区、各校有效落实必学内容的教学,我省组织专家编写了《江苏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作为统一规范我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参考依据。
    二、实施要求
    1、根据附件(1)和《教学指南》的要求,参照本实施方案对必学内容学时比例的规定,修订各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保证必学内容的学时、落实必学内容的教学。
    2、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科学编制与实施必学内容的教学。针对学生体能与身体素质,要切实保障每课练习密度不低于30%,合理安排练习负荷,提高体育锻炼对促进身体健康的干预效果。针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与发展,要规范技术教学的程序与要求,明确“教”与“练”的区别,缜密选择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效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3、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的目标内涵,在进行以基础运动能力为必学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多样性的教学组织,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与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倡选用游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逐渐养成健身锻炼的习惯。
    4、体育与健康知识部分的教学,要结合体育运动实践进行精选,可以(因天气等原因)在教室上理论课,更提倡在体育教学中结合运动实践传授相关知识与理论。若体育教师承担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则教学内容可以拓展到卫生保健类教材。
5、开展各层级教研活动,认真学习《教学指南》,为有效开展针对基础运动能力的教学奠定认识基础和技能基础。对武术教材,要进行专门的师资培训,以提高我省体育教师武术教学能力。
 
第三节 限学内容编制原则与要求
 
    一、选编原则
    1、继承与发展
球类、韵律舞蹈、体育游戏、民间传统体育等教材(见附件2),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普遍采用、行之有效。学校体育设施与器材的配置、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基本上胜任这些教材的教学。因此,将这些教材列为限学教材,是继承以往教学经验与成果的安排。在调研、梳理我省教材使用现状的基础上,本方案精选了限学内容的部分教材,并按各项目难度梯度,提出了基本教学要求,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参阅《教学指南》)。
    2、兴趣与文化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体育教学内容应逐渐增加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和理解体育运动文化。体育运动项目,既有竞技性,更有健身性。学会一些运动项目,从中体验到乐趣,是养成健身锻炼习惯的前提,也是逐渐形成运动与健康的价值认同的基础。体育运动项目是人类运动文化的结晶,体育课程的文化性需要以学习运动项目来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与体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体育运动文化,逐渐形成现代体育价值观。
    3、约束与灵活
    限学内容是指在规定的学段,以一定的课时比例必须要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保证已有传统的运动项目的学习。在各学段限学内容中,选择哪些项目进行教学,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进行选择,分别安排在不同学期、安排不同的课时,这是限学内容设计与实施中的灵活性。
    二、实施要求
1、根据附件(2)和《实施方案》中对限学内容学时比例的规定,选择各年级限学内容的教学项目,在规定的课时比例范围内,制定各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2、限学教材是面对全体学生发展运动技能的学习内容,是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针对各水平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而设计的技能学习课程。因此,各项目运动技能学习,应定位在基础层面:一是运用各项目的特殊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促进身体健康发展;二是学习各项目的基本技术,发展各类动作技能;三是为各项目技能后续发展、为高中选项教学和未来社会生活中健身锻炼打好基础;四是个性化学习,完成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艺术类项目“2+1的学习任务。
    3、运动技能教学,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特征,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必须抓实、做好。运动技能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完成基本活动能力的基础技能(在必学内容板块已经体现);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专门运动技能,这是限学内容板块需要特别关注的部分;三是专项技能,指完成某运动项目的高水平专门技术与能力,指高中选项教学和课余训练。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中,应兼顾三个层次的运动技能教学,小学阶段侧重基础技能,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侧重专门技能,专项技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所兼顾。
    4、为提高运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各级层教研活动要认真开展专项教研活动,学习《教学指南》,研讨教材,钻研教法。各校教研组要集体备课,积集体智慧,完备教学文件和教研活动。
   
第四节 自选内容编制原则与要求
   
一、选编原则
1、灵活性
《实施方案》在课时分配中安排了20%的课时由学校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体现在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给予学校、教师的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和自主权。
2、地域性
我省各地区、各校已有一定的体育教学传统,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是需要继续保持和加强的。考虑到我省各地区体育教学的差异性,《实施方案》给予20%的课时由各校自主施教,以保障地域性、校本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3、时尚型
鼓励各校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积极引进新兴运动项目,与社会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密切联系,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二、实施要求
    1、根据《实施方案》的规定,原则上以20%课时为限,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课时比例可以有5%的浮动。据此,与必学内容、限学内容一起,完成教学计划的编制和修订。
    2、自选内容的教学,仍然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体能与素质发展优先;同时以“限学内容”的“实施要求”为依据,设计、实施教学。
    3、自选内容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期的需要,也可以是必学内容、限学内容的补充或拓展。
    4、提倡“一校、一品、一特色”,多样性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丰富教学实践成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