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心得反思>>文章内容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向课外延伸的实践研究方案(三年级 第一学期)
发布时间:2014-10-0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主题

学生现状

家教现状

1、独生子女,自我意识特别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与同学交往欠缺平等意识,总认为别人应该服从自己,欠缺谦让和宽容。(1)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比较自私。

2)不少男生与人交往时,语言欠文明,为此打架的现象较普遍。

3)女生与人交往时会斤斤计较,在陌生人面前或在人多时不够大方,缺乏自信。

2、由于住宅的变化,学生对邻居越来越不了解。

1)防盗门锁住了学生交往的机会,大多数孩子对邻居不认识。

2)部分家长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怕弄脏屋子,有意干涉孩子的交往。

3)由于家长出于对孩子的保护,限制孩子与社会的接触,从而也隔断了孩子与社会的交往。

     家中长辈无原则地对孩子百依百顺,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更多地注重物质的给予,在与人处事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

     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袒护言行加剧了孩子自私心理的形成,如学生不愿捐书与家长就有很大的关系,还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值日时谁做多了,谁做少了,与老师理论等。

     社会上不良分子对孩子的残害促使家长限制孩子与外界的交往。

 

 


主题

目标

课内抓什么

课外抓什么

1、在现实生活和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日常生活离不开交往。

2、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与同伴交往中,体会交往的快乐,从中掌握交往的一般技能和方法。

3、在交往中学会处理矛盾,真正提高交往能力。

1、充分利用教材的范例,让学生在同学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只要是有益的都可。

2、向老师爸爸、妈妈同学等人了解各自眼中的你是什么样的,针对某一弱点送一句勉励的话。

1、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和特长,帮助孩子们去发现各自的优点。

2、教师要真诚的去勉励孩子,起示范引导作用。

3、教师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平等对话中利用学生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自己去处理,在处理矛盾中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平等交往的重要。

4、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

5、班队活动。

6、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期黑板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