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
微课程背景 (问题) |
《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对于课外阅读不仅要达到一定的量更要关注阅读的质。我校作为一所普通新村配套小学,在教育均衡化的大潮中近年来接纳了大量的外来工作人员子女,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学生生活背景和阅读氛围差异很大,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1.选择较盲目。甚至具有较强暴力色彩的书籍进入了学生选择的领域,还有学生热衷于笑话漫画等口袋书,对人文气质浓烈的书籍不感兴趣。阅读内容的选择需要教师的指导,也需要通过适当的交流指导学生之间的借鉴。 2.方法较单一。较多学生读书时大多是从头至尾读,不会从序言、目录去整体把握,也不会根据需要速读,读后更缺乏思考和提升,这显然滞后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潮流。阅读程序的指导和阅读方式的拓展需要课内外互动的时空。 3.阅读不够深。从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学生阅读时只是走马观花的消遣式看书,不能做到边读边思,也不知要精读什么,品读什么,探究些什么。阅读方法的广度和深度都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指导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
是什么 |
微课程目标 |
1.形成适合小学生的科学、有效的课外阅读组织体系。 2.通过阅读组织形式的研究改变现有的阅读状态,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3.形成一支强干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教师队伍,使教师主动成为行动研究者,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
微课程内容 |
1.课外阅读现状的研究。包括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和成因分析,课外阅读组织形式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国内外小学生课外阅读组织形式主要经验与问题。 3.课外阅读组织形式的研究。 针对学生年龄特征、阅读能力、所读课外读物的特点,着重从课内指导、课外活动、家庭共读和个性阅读四个维度研究有效的课外阅读组织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课内指导主要有导读课、鉴赏课和提升课三种课型。 (2)课外活动贴近儿童,充满情趣,形式新颖,力求实效。 (3)以亲子共读促进阅读成长,让家长参与孩子的课外阅读,通过共读,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让父母与孩子终身学习,共同成长。 (4)通过个性阅读,有效整合各种组织形式,从课内指导课到课外活动,将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结合书的特点进行合理组合,创新阅读形式,提高阅读效能。
|
|
怎么做 |
微课程实施 (策略) |
【行动1】课内指导,让阅读高效 (改进策略)“导读课”重在引导激趣,目标主要是推荐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 “鉴赏课”重在交流探讨,这类课型一般安排在学生新读书的起始阶段和中间时段,主要是以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畅谈阅读感受。 “提升课”重在分享总结,在读完一本书后,及时带领学生总结提升。 |
【反思1】推荐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在推荐过程中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进行适当的梳理和指导,引发想象,为学生走进阅读材料进行铺垫。以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畅谈阅读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对阅读的时间安排、方法指导和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解、阶段总结和有效指导。在读完一本书后,及时带领学生总结提升,一方面总结分享读书收获,更注重归纳读书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以此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
||
【行动2】课外活动,让阅读丰富 (改进策略)通过各自尝试,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一个个形式新颖、力求实效的读书活动崭露头角。 |
||
【反思2】形式各样、充满儿童情趣的课外阅读活动凸显了教师的实践智慧,也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到读书乐趣的同时历练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良性循环,让学生的阅读在课外也进行的有声有色。 (成效与问题) |
||
【行动3】亲子共读,让阅读精彩 (改进策略)班级网站、家长会、亲子共读手册,多渠道多形式的亲子共读,既有日常的亲子交流,也有阶段性的亲子共读手册,既有及时的网络互动又有专题性的班级网站交流平台,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 |
||
【反思3】阅读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良好的家庭书香氛围、亲子共读的习惯等都对孩子的阅读素养提升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孩子的阅读,不只是在学校,更多的是在家里,要想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习惯。多渠道多形式的亲子共读,让阅读由校园延伸到家庭,由个人走向群体。 (成效与问题) |
||
做得怎样 |
微课程评价 (成果) |
对提升孩子的课外阅读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力。下一学期,我将继续本微课题的推进,并将通过系列的策划、日常的推进,引领孩子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
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的微课程
发布时间:2014-10-0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刘越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