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阶段体育教学进度的架构与实施策略>>总结提炼>>文章内容
课题阶段小结2014.02--2014.06
发布时间:2014-09-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二实小体育课题组

本学年,我们体育教研组继续研究《小学阶段体育教学进度的架构与实施策略》课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设计显得十分重要,随着我校育人价值课题推广实施,针对目前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现实问题,站在小学育人价值的宏观高度,如何重新来审视教学设计有效性的问题,教师只有有效设计每堂体育课,才能为学生有效学习之建立起“桥梁”,才能保证每堂体育课对学生有真正的实效。因此有必要对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这对当前小学主题单元整体性推进研究和有效推广,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研究的内容(根据具体研究选择水平和年级):

水平一:对走、跑、跳、投等教学内容

达到该水平教学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1、乐于参加各种走、跑、跳、投等游戏活动;

2、认真上好走、跑、跳、投等类型的体育课。

水平二: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走、跑、跳、投等运动动作。

达到该水平教学目标时,

1、向同伴展示学会的简单跑、跳、投等运动动作;

2、向家人展示学会的跑、跳、投等运动动作。

水平三:主动参与跑、跳、投等运动动作的学习。

达到该水平目标教学时,学生将能够:

1、主动观察和评价同伴的跑、跳、投等运动动作;

2、示范所学的跑、跳、投等运动动作。

采用的解决策略

参与学习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想让学生参与活动,教师要将教学活动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此外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

创设参与的情境。

运动参与主目标教学课其主导目标即为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运动项目的学习之中,但是,如何使学生既身体参与,又心理参与,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周密地构思和精心地设计。如活动的策划、场地的布置、器材的使用都需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共同创设使学生乐于投入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就能产生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兴趣。如果没有适当的情境进行烘托,学生参与的兴趣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教学情境的设置要在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志趣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带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问题的设置要把握“度”和“趣”,对学生来说应是他们力所能及而且又必须是经过努力能达到的,过难或过于容易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过易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缺乏兴趣;过于难的问题则会让学生产生高不可攀的印象,使学生望而却步。只有把问题设置的难易适度、高而可攀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的兴趣。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是参与活动积极性高低的重要体现。

①课前激趣:上课前教师有时间接触学生,如果充分利用课前的时间以精心设计的游戏、小故事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或动作调动学生兴趣、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心态。

②课上增趣:在上课时要经常变换练习形式、改变练习方法,让体育课常上常新,魅力无穷。准备活动要有趣味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体验到快乐,因此在准备活动中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把学生练习的方法向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靠拢,练习过程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练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③课后遗趣:中止练习和上课结束时,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在不影响学生的练习积极性的前提下,给学生留有余兴未尽的感觉,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营造民主氛围。积极参与是个情感问题,有效参与是个认知问题,参与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结合激励式的教学评价,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以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设置问题情境和练习情境,创设宽松、民主的练习氛围,营造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式的接受学习,从人的角度全面审视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犯错,发问是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这种求索的心理倾向,有力地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因此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有效发问,还要注重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发问,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并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灵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参与学习的帮助者和组织者,关心学生的成长。用爱心和学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人。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新型师生关系的凝聚力:“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从而使学生亲其师更信其道。

预留弹性空间。所谓弹性空间,包括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弹性安排,以及学生个体在目标达成上的弹性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弹性安排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的安排,可能会因为学生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的表现需要调整,如对学生十分感兴趣的环节和内容可以给予更多更大的时空,而对学生不感兴趣,甚至反感的环节和内容,则可以减缩甚至取消原来设计中安排的时空。在学生个体目标达成上的弹性要求方面,不同学生个体应该允许同一课时目标有不同的达成程度,并相应地以单元教学目标,甚至学期教学目标为时间段,允许学生在这一时间段内去达成目标。这样,学生在课时教学中就不会因一时的目标未达成而影响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采用富有启发的提问,会有效引起学生探新寻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的提问不但要充满趣味性,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要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提问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有目的、有趣味、有启发的提问,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题组成员形成的研究共识

 (1)把握教材的精髓,引导学生参与体育的学习。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对新教材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才能灵活地运用新教材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化为引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

(2) 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育的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构建新型的、适宜于新课程改革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必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教必须适应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让学生在学习的教程中学会学习。让我们加强学习,勇于实践,积极思考,开拓创新,力求把每一节课上成“大容量、快节奏、新手段、高效率”的优质课。

3)对教材内容的设计必须讲究一个细字。明确每一个知识点在课程标准、教材中的要求:达到什么目标,教学中如何实施,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设计教学方法全面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准突破点,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从便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效渗透游戏教学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把教材分层,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激励性评价,并把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下阶段课题就要结题了,今后我们进一步完善小学阶段教学进度的架构,“架构-实践-再架构-再实践”循环往复,设计编写的思路就是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与选择性相结合,规定学生必学内容应该占有较大比重,而且整合常州市天宁区小学体育学生学业质量检测项目,常州市小学生学业质量检测项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关项目,其余有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相应补充,努力朝如下方向研究:一是架构的学年、学期教材,各水平的教学进度具有可操作性,可以为集团体育教师们提供借鉴、模仿,就作为本集团的课堂教学内容;二是具有纲要性,学年、学期教材,各水平的教学进度的架构是为体育老师制定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的重要参照和依据对集团教师有一定的指导性;三是保底性,强调学生必学教材的一些内容,成为学生锻炼身体、技能学习及身心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样制定出一套符合二实小集团的体育教学进度,推进课程实施,改进和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让教师在学科教学规范的基础上得到专业化发展。(体育课题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