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娇小、可爱,是很多人都想怜爱的那种孩子,这是初次见面时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一周的学习观察却发现他是个沉默寡言、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按时回教室,不爱主动发言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时尖叫、随意下座位、捣蛋,各种搞怪在他身上不断上演。那个经典的习惯性动作——舔手指,让所有的老师哭笑不得。
耳边的告状声、求助声此起彼伏,他也因此成为我课堂上关注的焦点。
当我走进他的班级时,抬眼望去,他居然坐在座位上,等待着老师的到来。也许是因为热爱美术的缘故,我的一张图片、一幅作品居然能暂时吸引着他的注意。他会因此而兴奋,当我提问时,他的想法就如离弦的箭一触即发。
首先,我想只有全面了解他的个性与成长环境,才能找出事出之因,才能选择恰当的方法,对症下药。先是和班主任沟通大概了解了他的情况,原来这位孩子是一位单身的家庭,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生长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自幼缺乏家庭温暖和双亲的关爱,出外还要遭到旁人的冷眼、轻蔑,性格变得孤僻,行为习惯很差,显然,采用无的放矢的批评或劈头盖脸的责骂是无济于事的。针对这些情况,下课时,我时不时的凑到他跟前和他聊天几句,从中得出信息,他不喜欢上学,什么课都不喜欢……这样的谈话,引起了我的好奇,叹息之余,心想慢慢引导这位孩子吧!
在我的课上,发现这位学生在作业时乱写乱画,别提按要求去画了。针对他的这些情况,我在他的作业中寻找他的发光点,比如,他的用色或者某一块的线条表现,引导他如果能像这样,你以后会成为小画家等等一些鼓励的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他在课堂上的表现进步了很多,我及时的抓住这一资源,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并且他的画也越来越规范了。还有一件事情,让我很惊奇。有一次,我在办公桌上放了一本绘画书,可能是他下课时发现了吧,于是,就把他拿走了并且还写了自己的班级、姓名……有一天上课,他在下面做小动作,还装模作样的,在我的提醒下作用并不大,于是,我跑到他跟前,他慌忙脚乱的看着我,让它把东西交出来,令我没想到的是,我丢失的书就在他的手中。为了上课,下课时让他留了下来,刚开始的询问他还不承认,在我的引导下,他说出了真相。虽是一件小事,作为老师是不容忽视的,联系了他的亲人,亲人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的气愤……
作为一个任课教师,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发现这个孩子还是有希望的。我暗暗下决心好好的引导这个孩子,首先我尊重他,赏识他,保护他那颗受伤的心灵。对他与其他学生一样,在感情、言语、行动上一视同仁,在学习内容上适当地降低要求。课间尽量在宽松的环境中增加接触,报以微笑,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与他交流,争取他的近距离接触,在不姑息迁就他缺点的原则下,努力寻找他的闪光点,正面利用他的自我表现欲望,给他创造一个表现“新我”的机会。特别让我感受深的就是每周的小星,暗暗观察他虽然表面满不在乎,但看着别人每节课拿到的奖励,眼睛不由多看别人几眼,凭他条件,一时半会还不能够拿到。我转眼一想,我对他也来个“小星预支”,别人表现的好拿一颗星而他就可以拿到两颗。没想到,这招效果特好,在不断的激励中,他的积极性越越高,他对我说:“我从没想到自己也能想别人一样拿奖赏,原来我身上也有优点”。我告诉他“天生我才必有用。”
关爱的火种,终于迸出闪光的火花。他开始能认真的画画,上课基本能做到不影响别人。半年来,他改变了很多,基本上进美术教室时都会为我打招呼,并拿着自己自定的美术本,让我看他在家所画的画,并问我画的怎样,他是如何画的等等。看着他现在的表现,我欣慰。虽然他身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陋习,但却能让我看到希望……
其实,我也应该感谢他,通过这将近一学年,我更深一层领悟了怎样去真心爱一个孩子——爱孩子,就是善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