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语文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与实施>>实践研讨>>文章内容
关于 《 小组合作学习 》 的微课程
发布时间:2014-09-1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陈水香

 

为什么

微课程背景

(问题)

“小组合作”在教学方式变革中不再是一个新兴的名词,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学生开放性活动,但凡是公开课老师们都会在自己的教学中加入这一环节,“小组合作”这种活动形式已被“泛化”,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否采用小组合作更易实现?小组合作后学生学得知识和能力是否有提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动?这些都被一些老师忽略了。

是什么

微课程目标

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动”起来。

微课程内容

在低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的起始阶段,“序”很有文章。

怎么做

微课程实施

(策略)

行动1成员组合有序。在课堂中真正的小组合作不管是组内交流,还是组际汇报点评,每个组都“动”了起来,原因在于组员的搭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有的比较弱,有的善于表达,有的善于思考……根据学生特点发挥他们的特长,取长补短,相互带动,让组内每个人都会参与。

 

【反思1 行之有效,组内成员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行动2任务分工有序。课例中教师PPT出示了小组合作要求,“想一想道具有什么用”这是针对所有学生提出的要求,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已有的经历和体验去猜测;“说一说道具怎么用”知道的可以直接在组内介绍,不知道的就需要组长组织小伙伴去尝试和体验;“选一选哪个最有用”在组内思辨碰撞的过程中组长汇总意见,可自己汇报或者选善于表达的伙伴代为汇报。组际交流中,不仅自己的听众、学习者,更是评审,要对发言组进行相应的点评。

 

【反思2就这样在整个小组活动中,可以说人人有事做,人人能做事,每个学生都在“动”,从最后的一组能通过模拟表演把学得知识展示给大家看,不难发现学生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去,通过自己的经历与体验主动内化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行动3评价反馈有序。评价的主语有两个,一个是学生自己,一个是老师。老师在小组合作中的角色是引导者,及时的给以激励性的、引导性等的评价,会引领着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朝着有序、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反思3组际间学生的相互评价,一方面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启动他们的“思辨”模式,在别人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发散思维,让思维真正“动”起来。

做得怎样

微课程评价

(成果)

    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获得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少些框子,少些约束,多了用手又用脑的自主学习机会,在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中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或技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