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向课外延伸的实践研究方案(二年级 第一学期)
主题 |
学生现状 |
家教现状 |
乐 学 |
1、(1)生活自理能力差。 (2)孩子在家庭中没有亲身实践的机会。 (3)由于上述原因,孩子不会自理自己没意识。 2、(1)不会听。 (2)目前的课堂,提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少,群体间思维速度发生了差异。 (3)教师思维趋于常规答案,学生创新思维得不到认可或鼓励。 (4)评价中引导缺失。 |
培养生活习惯: 1、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父母包办太多,忽视其自理能力的培养,认为孩子现在还小,用不着操心这些事。 2、孩子入学后,父母的关注点更多的是文化课的学习结果,漠视自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习习惯: 1、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引导不够、导致孩子对事物注意的持久性较差。 2、孩子不会研究是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很少有人去引导他们对“为什么”的问题作较深入地探究。 |
主题 |
目标 |
课内抓什么 |
课外抓什么 |
乐 学 |
1、培养生活习惯。 (1)感觉好习惯带来的好处。(2)能激发学生主动去实践。 |
1、 培养学生习惯 (1)利用教材范例,创设情境进行小表演等,引导学生自我对照、检测,从而学会自我评价,认识自己好的习惯和不足方面,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2)在“成长乐园”中,让学生展示自己会自理,会保健等带来的好处,激发学生培养好习惯的欲望。(3)指导学生依据自身实际订立计划,有针对性地主动地去培养好习惯。 |
1、培养生活习惯 (1)用“成长树”形式,随时展示学生好习惯培养的成果,要让学生逐步意识到养成好习惯贵在坚持。 (2)与家长联系用“家校联系本”相互监督及时了解学生某一方面培养情况,促其自觉。 |
2、培养学习习惯。 (1)会上课。 (2)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计划,扬长避短,感受进步。 (3)能有意识地观察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提问题,尝试着解决从生活中观察发现的问题,学习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
2、培养学习习惯 (1)通过观察、记录、分辨、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常识,在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中渗透方法的指导,如“小小研究发布会”中指导学生完成“我们的研究计划”、“我们的研究报告”帮助学生了解确立研究目标,订立研究计划到按步骤去分工,合作并且汇总研究结果这一系列过程。 (2)从听科学家故事到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到引导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学会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鼓励新颖独创的想法。 (3)让学生展示汇报发现研究和创造的成果,如举办小探究成果展览,实现经验共享。 (4)引导学生对研究过程和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小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没有耐性,运用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继续研究和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评价中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倾听,尝试进行自我反思。 |
2、 培养学习习惯 (1)开展种植一种植物,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关注研究的过程,培养持久的兴趣。 (2)举办一些小制作竞赛,如树叶贴画、种子贴画、标本制作等,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这些创造性活动中。 (3)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些资料搜集整合的能力,发动家长与家长一道搜集整理资料(如植物、动物生长中的“为什么”问题,中秋民间风俗,写中秋的诗词)并利用班队会展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