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语文学科组坚守“向科学要质量、向简约要效率”行动准则,将“进一步提高日常教研质量” 作为核心要务,将“减负增效”作为生长点和突破口,将“师生发展”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以整体的立场和发现的眼光,更新思维方式,盘活各类资源,创新管理机制,解决问题,发展优势,努力实现学科发展的高位均衡,形成校本化学科特色文化与特色产品。
一、发展学科骨干,培养管理骨干。
为了促进骨干教师的进一步发展,本学期从三个层面进行推进:(1)行政层面要求:在新专题的研究初期,为了缩短探究摸索期,提升教学研究热度和效度,重磅推出骨干教师引领新内容的研究,由教研组长及迈出“八年出格”期的骨干力量(除上学期在学科组层面开放的)率先承担组际研讨,本学期一二年级的孙巍、樊莉,六年级的储亚琴、邵沪杰、郦少春,五年级的闵岚、蔡薇敏都走上研究的前台,在不同层面开放年级研究成果,有效推进了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和课外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型的研究;(2)从行政与非行政相结合层面:由教师推荐优秀教师参与学科学业质量调研指导小组工作,与行政人员一起对学科组的各项常规质量进行把关和引领,先后进行了弱势班级课堂调研、全校作业普查、整班朗读调研等内容;(3)从非行政层面:借助“发现教师”课题的推进,发现更多有教学特色的优秀教师,让他们承担青年教师的日常引领,互相听课评课,辐射自己的教学经验。
培养集团教研组长也是本学期的重点工作之一,一是抓住各年级的节点工作加强组织管理和学科专业上的指导;二是学科组集体行动时的互培,教研组长在群里商议、研讨,共同商议推进过程和最佳策略;三是学科组加强阶段工作交流,开学初的计划研讨,过程中的阶段小结,学期结束的反思总结,既培养教研组长的责任感,更关注他们在学科和管理双专业上的能力提升。
二、传承研究特色,拓展研究内涵。
传承重心下移,双循环研究的研究方式,在此基础上增设“现场学生问卷反馈学习收效”,调整以往事先安排评课为“现场抽签评课”,以此来反观教学研究的实效性,寻求专题研究的突破口,发展教师的现场学习力。双循环教研在集团教研逐渐形成常态的基础下,进一步发挥教研组长和成员的创造性,将教研组长逐渐转化为“基于教师发展需要的聚散式的教研方式”,并在“新基础研究”第五次会议上交流。
单元类结构整体教学研究不断深入,内涵也在不断拓展:从同一主题相同文体的单元向同一主题不同文体的单元突破,六年级的“走进经典”在4月份的生态区、青岛来校的活动中进行了完整版的教学汇报;从二实小骨干领衔、二实小教师集体呈现向翠小骨干刘燕领衔、两校教师(2位二实小、1位翠小)综合呈现;从课内单元阅读向课外整本书阅读(低年段绘本、高年段整本书)推进。陆芳老师低年段绘本与e学习的融合,录像课、现场说课均获得国家级一等奖;6月初,整本书的阅读指导(五年级 《和树谈心》《哈利波特》)在天宁区日常校本化教研的开放式研讨中展示且获得好评。
同时,教研的分层推进也更加自主,运行也更为常态;个人微课题研究的跟进、教研组单元整体教学的深化、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单元整体教学也逐渐打开局面。
三、着力日常调研,着眼“学业质量”。
本学期,学科组针对学科教学和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每月一调研:
时间
|
调研对象
|
调研内容
|
关注重点
|
2月
|
各年级弱势班级
|
健美课堂
|
师生教学常规
|
3月
|
集团全体语文教师
|
早读
|
组织和利用的效度
|
集团三年内青年教师
|
教学设计(备课)
|
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基本功
|
|
4月
|
集团全体学生
|
整班朗读
|
学生朗读能力
|
5月
|
集团全体师生
|
《补充习题》
|
批改情况
|
6月
|
集团全体师生
|
期末测试
|
各年级、班级、学生学业质量水平
|
调研中增加了创新举措:课堂专题研讨的调研体现在学生现场问卷反馈中;教研活动的质量的调研做了不同层面教师问卷,并进行了汇总分析;绘本教学中e学习融入与传统方式进行了对比调研;作业调研中从采样调研变为全校性普查,每项调研加强了对调研结果的分析与诊断、反馈与跟踪。
本学期,二年级参加区整班写字比赛,樊莉、朱玉婷两个班级作为集团年级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在区里获得一等奖第一名、二等奖第四名的好成绩,樊莉班作为天宁代表参加市级比赛获一等经。四年级参与了市阅读专项测试,郭筱凯、陆轩、顾静亚三个班基本位于区三个梯队,且个别题项较好外,整体提升空间大。学科组为此召开了情况反馈、反思重建活动,借此推动四年级组语文专题能力的日常研究。
四、培养青年教师,发展后备力量。
针对青年教师后劲不足,发展不快的问题,分流青年教师培训任务,分层包干日常培养发展后备力量。教研组长包干“三年入格”教师,学科组包干“五年定格”教师,年级内骨干教师包干年级内“八年出格”教师。期初组织健美课堂调研,期中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的调研,期末进行课堂教学封闭式汇报活动,帮助教师诊断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障碍与误区,群体性典型问题和个体性突出问题,引领青年教师重问题突破,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分层培训安排表:
成长目标
|
营 员
()内为导师,加粗为责任人
|
培训方式与要求
|
入格
|
荀 霞(毛如静) 朱玉婷(金旭峰)
张英明(陆 芳)
|
每周相互听课研讨一次,参加本年段定格组活动
|
定格
|
低:徐 洁 杨 萍 陈水香 张 轶
高:刘 越 郭筱凯 李琳君 赵汉斌(高鸣鸿)
|
集体备课,循环岗位
(执教、评课、报道)
|
出格
|
王 莺(高鸣鸿) 徐 艳(张淑嫣)
唐双红(李 娟) 郭秋萍(朱丽萍)
毛鸣臻(蔡丽华) 尤心韵(王晴薇)
|
每两周相互听课研讨一次,参加本年段定格组活动。
|
本学期,张轶获市语文学科基本功竞赛三等奖,张轶、赵汉斌获区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唐双红获基本功竞赛二等奖。樊莉、毛鸣臻、李琳珺在名教师工作室承担汇报课。
五、问题与策略
1.新基础理念在日常教学中还未全面扎根,教师的惯性思维、惰性思维有待曝光,惯习、陋习有待破除,如:开放研讨读教案、个别学生反复发言替代思维、课堂互动形式单一、教学设计结构性不强、课堂缺乏应对、推进不力等问题。
2.教研组活动的日常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以年级为单位的教研,教研组长要在主题的确立、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等方面加强策划,提前备会,让有效教研引领教师日常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让教研文化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热情,提升教学变革能力。
3.学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努力之外,增强教师日常对学生专项能力持续训练、有效训练的意识,重视方法结构的提炼和组内辐射,并且努力转化成学生的学科素养。同时引导教师进行必要的测试前辅导,关注整体的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实现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