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而家乡(社区)是学生生活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进行此领域课型的研究,可以引领学生在了解家乡、做家乡小主人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爱心、责任心以及综合素养的形成。
【关 键 词】 品德学科 课型实践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其中,家乡(社区)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品德与社会》三四年级的教材中,就相对集中地安排“我的家乡(社区)”的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场所从课堂走向家乡(社区),学习内容的载体也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家乡(社区)实际,并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爱心、责任心和良好素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本文就重点讲讲《品德与社会》中“我与家乡”课型的日常实践与思考。
“我的家乡(社区)”涉及的内容大致有以下三类:了解家乡的位置、环境、经济等特点,以及家乡的优秀人物,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本地的商业场所,做聪明的消费者;了解家乡的变化,做家乡小主人。依据这些主题,大致可以分为社会调查式、角色体验式、讨论明理式三类课型,下面就逐一介绍各课型的实施流程。
一、社会调查式
1.课型理念
品德体验课强调“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它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我,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的民主氛围。它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亲身体验,在活动中求发展的价值取向。
2.课型流程
![]() |
“制定调查表,明确调查目的”:这个环节是社会调查式课型的关键点。只有制定明晰的调查表,学生才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查,保证调查的质量。
“对调查任务进行分工”:首先要建立调查小组,调查小组一般以居住相对靠近的原则来建立,方便组长进行召集,还要邀请家长担任调查小组校外辅导员,确保小组活动的安全;其次,组长要根据调查表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的分工,每个人根据调查要求领取任务,调查的目的就更明确。
“小组调查,记录信息”:小组成员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下,开展调查活动。在调查过程中,要进行相关的记录,尽量把原始的数据记录清晰,为小组汇总积累最原始的数据。
“汇总信息,全班交流”:小组将成员调查的信息进行汇总,并从汇总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小组调查的结论,组长或组员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汇报时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
“总结评价,实践运用”: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性评价,一方面可以评价学生的调查过程,另一方面可以评价调查的结果,提取与本课教学目的最相关的信息,进行总结和提升,并引领学生后续的生活。
3.主要课例
《逛商场》《请到我的家乡来》《可爱的家乡人》《家乡的变化》等。
二、角色体验式
1.课型理念
思想与社会课程的设置着眼于建构人格角色。我们认为,进入每一人格角色,意味着形成人格的某一侧面,如果这些侧面是相互关联和促进的,一个个角色的进入必然导致健康的人格形成。
2.课型流程
|
![]() |
![]() |
||||
收集资料,感知角色:为了使学生的道德认识更丰富,角色体验更深刻,课前可设法让学生有目的地参观、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有计划地搜集故事、歌曲、名言、相关的图片等。
交流材料,揣摩角色:要使学生尽快地投入角色,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可运用幻灯、录音、录像、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感知教学内容,并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揣摩角色。
角色模仿,体验角色:教师应根据学生爱表演、爱模仿的特点,让孩子们在模仿中学习课文,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角色特点。
交流评价,建构角色:通过生生之间的资料共享、信息共享等不断完善自我的道德角色的建构,使角色得到不断的完善。让学生联系自己及周围的事物谈体验、谈认识,把课前从身边的人之中甚至从网上、报纸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到的资料运用到课堂之中,来加深道德认识,进一步完善自我角色。
模拟生活,演练角色: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后,教师要及时向他们提供现实生活场景,进行有针对性的践行,让学生在模拟的现实生活和交往过程中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主发展、从而促进主体性发展。
3.主要课例
《想想他们的难处》《伸出我的手》《在公共汽车上》等。
三、讨论明理式
1.课型理念
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与选择愿望的主体,面对教材既定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 ,不是以僵直、教条的态度强迫学生接受,而是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真实的道德生活经历引发思维的碰撞、心灵的共振,通过自己的“知和行”,对既定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予以鲜活的证明,具体的充实,内化为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和自我完善的意向。
2.课型流程
感知 讨论 反馈 实践
|
|
|
|
问题探究,激情明理:问题的创设要始终围绕课文中心,精心设置悬念,为学生有疑可起,有疑可质,有疑可解创设条件。并且要善于把学生引向反应的多样化,充分发表学生各自的真实见解和意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分析对比,深化明理:组织小组讨论,就核心问题进行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中形成统一认识,再进行大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各小组交流内容进行分析和对比,形成心灵的共振。
反馈生活,辨析明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相关的行为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行为的辨析,帮助学生在辨析中内化道德认识。
实践运用,验证道理:引导学生将内化的道德认识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行动中验证明晰的道理,实现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
3.主要课例
《绿色小卫士》《一滴水说起》《我们赢了》等。
在教学“我的家乡(社区)”的这类课型时,我们正是通过采取开放式、活动化、对话式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方式充分地接触社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并通过讨论、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游戏、主题辩论、自主策划等形式,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体验。
个人基本信息:
郭玉琴
单位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常州市翠竹新村11号)
联系方式:13861247398
邮箱地址:903024377@{域名已经过期}
邮政编码:21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