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语文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与实施>>心得反思>>文章内容
期待春暖花开
发布时间:2014-04-1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点评教研组长微视频

暑假前,大数据、全课程、e学习都还是陌生的字眼,短短几个月,伴随区里其他学校相关领域的一次次展示推进活动,市教研室新兴的竞赛活动,学校信息中心的成立,项目组的建设,接踵而来的培训,这些时代的新产物已经如今天的寒潮一样不期而至,让不懂技术,对数据不敏感的我有不寒而栗之感。

前段时间,在杨文君老师的课堂里懵懵懂懂地学习了一遍录屏课程。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今天我就像看热闹一样将每一个教研组的视频,一一点播学习了一遍。各学科教研组长策划、组织、设计、制作的一个个微视频,展示了教研组长的学习力、转化力,让我心生佩服!显然,我们的教研组长不仅是学科教学的领军人物,还是我们教学改革中新技术运用的领跑者!

说说语文组的六个微视频吧,应该说,他们基本上都是我们语文教研组长的处女作,看得出制作时组长们关注的更多的是新技术的尝试运用,微视频的片头片尾甚至是中间,还存留着他们尝试实践的花絮,(五年级的作品有7分多钟,其中三分多钟都是关闭系统,接听电话的视频和录音,六年级的片尾也有关闭系统的过程展示),而主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过程的呈现等想来还不是这次运用实践的重点。

 

正因为是尝试探索,所以这些作品都很大胆,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却打开了我对微视频运用价值的理解与认识。

最早接触到微视频,还是女儿初中时外国语学校假期中的各学科提供给学生

自主学习的微视频。也许,发挥其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优势,应该微视频进入教育系统的初衷吧。

语文组的六个微视频,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一思维模式,不难看出,他们将微视频的价值进行了挖掘,使其运用范围更广。一方面,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是教材中某一重点难点内容的突破,如六年级的《麋鹿》,就是对一篇教材中部分内容的运用,整合了课内外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同时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可以是教材中的某一专项能力的指导训练,如三年级的留言条,从为什么要学些留言条,留言条有哪些内容组成,留言条的书写格式,到常见错误及纠正,相关练习;有的定位于学生某一年段要求,立足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如五年级的写景片段的朗读指导,在过程中渗透方法,在学习后总结提炼,体现教结构用结构,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的定位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引领,如四年级的中国神话故事,由课内学习引向课外阅读,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大量阅读与深度阅读相融合。另一方面,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学科管理。如二年级的《英英学故事》,类似于教师基本功中的说课展示,适用于教学研究、基本功训练;一年级的早读情况常规调研则是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专项调研,视频可以作为调研工作的分析报告,教学管理的专项反馈。

所以,微视频作为一种新技术,适用的范围有待我们在运用中开发拓展。运用得好,它可以在不同领域发挥出他的价值。

 

阅读了众多微视频,从内容呈现这一角度谈几点思考:微视频具有短、快、精”的鲜明特点,提升价值,发挥其有效性,要努力做到:

一、 选题要小

因为时间要简短,所以我们的研究主题要努力做到切口小,才能做到挖掘深,讲解透;

二、 目标要准

制作微视频与设计教学方案一样,要明确学习、阅读的主体,同时目标要明

确。根据目标的不同,展开的重点也不同。

三、立场要明

同样,微视频要有明确的读者立场,受众是怎样的人群,阅读者的兴趣、障碍、偏差在哪里,呈现的内容、方式、时间等也都根据预设的需要有相应的体现。尽管不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情况,随时的暂停、复读、跳读等,但是有充分的预设可增强其可读性。

四、内容要精

1.作为专题调研反馈,要对现象进行全面采集,合理分类,深入剖析,引领践行。

2.作为教学研讨素材,对教学过程的呈现,要突显设计理念,展示匠心独运的活动板块,避免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3.作为学生自学资源,要准确预设学生学习的障碍点,巧妙搭设台阶与支架,让思维与操作过程清晰有坡度,并有适时的小结与提炼,适度的拓展与训练。

 

寒流中,我们的教研组长是破冰者,带领我们凿开坚冰看出了冰层下涌动的春潮,让我们嗅到了春的气息,期待春暖花开!

                                                               2013.1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