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语文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与实施>>方案计划>>文章内容
2013年度第二学期语文组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4-02-0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组工作计划

(2014.2——2014.6)

【指导思想】

继续坚守“向科学要质量、向简约要效率”行动准则,将“进一步提高日常教研质量” 作为核心要务,将“减负增效”作为生长点和突破口,以整体的立场和发现的眼光,更新思维方式,盘活各类资源,创新管理机制,寻求“突围”之道,破译难题之“解”。让发现成为一种时尚,让研究成为一种习惯,让高质高效成为一种价值追求,培育自我超越的新文化,在集团课程建设与管理中立人、立序、立品,促进师生健康、持续、有个性地发展。

【总体策划】

一个中心:向科学要质量、向简约要效率

两个着力:着力提高日常教研质量  着力推进“减负增效”

三个策略:科学调研日常  创新研究专题   发现发展教师   

【主要工作】

一、调研日常,用科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1.形成集团学科教学细则,落实减负增效,实现整体提升。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学,确保减负增效的有力推进,本学期,将集中核心力量形成集团学科教学“减负增效”新常规(即实施细则)。努力挖掘、综合、分享集团教师智慧,从早读、课堂、作业、评价等方面,从内容、方式、策略等角度引领学科教师完善日常的教学常规,实现集团教学品质的整体提升。

2.成立常规调研核心小组,挖掘调研内涵,发挥调研价值。

一是组建队伍:在自荐和他荐基础上成立由骨干(无需官方梯队要求、45周岁以下、被教师广泛认可,过程免检,学期结束教科研考核课题研究得6分)、教研组长、学科中层组成的常规调研核心小组;二是列入计划:各学科组将每月常规调研对象、内容(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健美课堂、作业安排、学业成绩)订入计划,确保一学期内每位学科教师都能至少接受常规项目调研一次;三是考核同步:以月为单位推进,确定每月最后一周为常规调研周,调研结果作为当月教学质量考核等第;四是后续跟进及时形成详尽的调研报告,对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精剖析,并反馈给调研对象,以此确保调研的真实有效。教研组长要善于调研资源开展日常教研;对调研结果不理想的,进行后续帮扶及跟进式调研。

附表1:调研安排表

时间

调研对象

调研内容

关注重点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3.开发学业平台过程资源,科学分析诊断,对症解决问题。

一是控制频度:为了更好地调整教学和评价反馈的节律,本学期起形成性评价为日常三次,期末一次,确保学业测试对阶段教学的反馈指导作用。二是完善制度:为了更好地发挥平台功能,数据准确是科学分析、有效研究的基本保障,故要求1-4年级登分工作在开考后两天内完成,5、6年级在阅卷结束当天现场完成登分工作,登分出现错误导致学生学业成绩有误将视为教学事故。三是转化效度:学科教学质量的各层面第一责任人(学科组:课程部长;教研组:各教研组长;班级:学科教师)要善于运用学业管理平台的大数据,在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中发现并诊断教学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研究方向与策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四是放大亮度:学科组还将进一步完善“免试、重试”制,放大过程性评价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附表2:采分安排表

年级

测试日期

考查内容

完成日期

 

 

第一次

 

 

 

 

 

 

 

 

 

 

 

 

 

 

 

 

 

 

二、聚焦专题,用创新的实践提升研究品质。

1.调查研究学生真实需求,依托微型课题,发展“每一个”。 

课堂是学生在校时间最长的地方,只有每一位教师将“每一个”真正扎根于心中,集团教育的“均衡”“优质”才能有效落实。本学期,教师要继续进行“后进学生学业质量跟踪研究”,通过现场观测、问卷调查、学业管理平台的大数据,让数据说话、让图片发声,用科学的方式了解“真正的学生”,既要善于在结果中追溯重建,更要善于在过程中发现调整,以微课题为抓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2.基于校本学科指导纲要,丰富单元内涵,引领高位发展。

    《语文学科校本指导纲要》的撰稿及出版,一定程度上为后续的学科教学研究提出了高位的底线要求。切实用好纲要,自主备课前的整体学习,集体备课时的再度丰富,课堂实践后的检验反思,能帮助每位教师都站在集体智慧的制高点上,更好地理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教研组要在单元教学目标的实践转化上加强策略研讨,要在单元整体意义上丰富内涵,要在引领学生形成整体、结构、自主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上下功夫,以培养具体集团学科文化特质的学生健美形象。

3.深化课外阅读专题研究,创新指导策略,创生多元课型。

    基于前期研究成果与研究思路,从学科课程特点和面向未来的学习本质上,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将教材教学与课外读写大胆整合,向“课内紧致,课外松绑”“着眼课内,放眼课外”的方向进行创造性实践与探索;尝试以“享受课外阅读”作为学科组后续研究的载体。教研组通过学生(家庭)问卷调查、相关文献研究、先行研究学习等渠道,共同走进广阔的阅读世界,了解阅读内容,探寻实践规律,创新实践策略,逐步创生出具有集团价值追求和研究品质的课外阅读内容体系、推进路径、多元课型,分阶段总结形成研究成果,为集团健美学生形象增添一份独特的文学气质。

三、搭建平台,用发现的眼光培育教研文化。

1.分层开展成长系列活动,借力梯队培训,发展后备力量。

“青年成长营”面向全体重“三年入格”培训:重期初引领,期中自主,期末汇报(交流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一次校本教研、展示着力发展成效最显的一个方面、汇报限时封闭独立设计的一次课堂教学),如张英明、朱玉婷、荀霞等由教研组长进行日常化的全面指导与帮助,保证一周相互听课一次。学科组重 “五年定格”和“八年出格”教师培训:由外聘专家定时跟踪有主动发展愿望、有良好发展潜势的后备力量,如语文学科(低)徐洁、张轶、陈水香、杨萍等,(高) 刘越、赵汉斌、郭筱凯、李琳珺等,每两周呈现一堂课,一月一低一高,集体备课,轮流执教,轮流点评,轮流负责报道;由学科中层日常跟踪有自主发展意识、有良好发展基质,但尚未真正出格的发展力量,如语文学科有唐双红、王莺、徐艳、尤心韵、郭秋萍、毛鸣臻等,确保两周内相互听课一次。学期结束进行分层限时封闭式同题异构汇报活动。

附表3:分层培训安排表

成长目标

营      员

()内为导师,加粗为责任人

培训方式与要求

入格

荀  霞(毛如静)  朱玉婷(金旭峰)

张英明(陆  芳)  

每周相互听课研讨一次

青年教师参加本年段定格组活动

定格

低:徐  洁 杨  萍 陈水香 张  轶7

高:刘  越 郭筱凯 李琳君 赵汉斌5

(朱洁如  高鸣鸿)

集体备课,循环岗位

(执教、评课、报道)

出格

王  莺(孙闵芝)   徐  艳(潘银婷) 

唐双红(李  娟)   郭秋萍(蔡薇敏)

毛鸣臻(蔡丽华)   尤心韵(蒋菊芳)

每两周相互听课研讨一次

青年教师参加本年段定格组活动

 

 

2.盘活学科骨干教师资源,领衔专题研究,提高教研质量。

在教研组长的引领、集团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双循环教研机制基本形成,“开放-分享”“研究-创造”的集团教研文化逐步形成,日常教研正逐步朝着低重心、高质量的目标挺进。在新专题的研究初期,为了缩短探究摸索期,提升教学研究热度和效度,本学期重磅推出骨干教师引领新内容的研究,由教研组长及迈出“八年出格”期的骨干力量(除上学期在学科组层面开放的)率先承担组际研讨,教研组内建立并完善专题研究与常态研究并重、团队研究与个体研究兼容的、科学简约的教研机制。

3.继续推进学科名师工程,多元发现教师,亮出名师名班。

继续以发现的眼光关注不同梯队教师、年级教研组长的发展需求和个性创造,除了学科组调研“发现教师”,教研组和教师个人也参与到“发现教师”的队伍中来,如期初教研组长点评年级教师个人期末质量分析,以xx教师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交流活动“发现教师”;将学科组推举的“名师公开课”与党支部推进的“党员示范课”进行整合,各学科定时定点常态化推进,运用网络平台进行评课议课,学期结束,各学科评出“我最喜欢的一堂课”。 在培养与发现的基础上,借助“名师名班”系列活动,总结经验,推广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生产力,提升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期待和发展自觉,不断壮大骨干队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