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总结提炼>>文章内容
让孩子们不再“听”品德课
发布时间:2014-01-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水香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所谓的“副课”大都是班主任或语老师兼任,以教师讲学生被动听为主,现实教育现状与《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背道而驰,而且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无趣!让孩子们不再“听”品德课,可以从情境设计、思辨设计、活动设计入手让品德课有所突破。

关键词:情境设计 思辨设计 活动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这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活动课程它要求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这就有别于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课堂教学模式,以往的品德课大都是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大放厥词,而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只是呆呆地坐着,静静地听着。要问一节课40分钟教了些什么,尤其是学到些什么,老师和学生都只会是无奈地一笑而过。但新课标却明确地提出要求:学生不能再被动地“听”品德课,被动地接受上课内容,而是要被课堂教学所吸引,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做学习的主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如何践行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呢?下面就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媒体连着我和你》中第二板块《认识广告》为例,谈谈我的初浅看法。

 

一、情境设计,孩子们“high”起来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较低的水平,但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情境教学能够投其所好,并且学生十分受用,通过创设各种接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开展教学,有利于缩短教与学的距离,拉近师与生的关系,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一)创意导入很有趣,拉近距离来上课

(课例)师:四1班的同学们大家好,谈话:四()班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在一起学习,我们先来认识下吧,谁来介绍一下自己?

生:介绍

(教师相机用广告的方式点评,如:学生喜欢唱歌,教师点评,你的好声音,唱响四1班)

师:(自我介绍 妈妈希望我有水的温柔,花的芳香,我叫xxx,性别女,是美女的女哦,来自传说中的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我们班上的同学们特别喜欢看我笑,因为——“xxx的笑容有点甜”。我教语文,品德,综合,偶尔还要教教体育,就叫——“教一切  皆有可能”。我就是xxx,我为自己代言。

同学们,你们知道陈老师刚才在做什么吗?

生:广告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我为自己做了一个小小的广告。出示:广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彩的广告大世界,来认识 “广告”。   板书:认识广告

四年级的孩子对于广告这个名词并不陌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广告可谓是无处不在,毫不夸张地说,随便问几个孩子,他们都能脱口而出几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来。基于这样的学情分析,在整堂课的导入部分,我用出示“名片”的方式给自己做广告。用广告的形式来宣传教师自己,而且所用的广告语还耳熟能详,朗朗上口,幽默诙谐,学生部high起来都难。不仅如此,有趣的情境导入,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的基础上,为本节课定下来轻松快乐的学习基调,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这个暗示:今天的课很有趣,我想要参与!只有学生想要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才会主动参与,而不被动听课。

    (二)猜谜游戏很刺激,积极动脑找谜底

(课例)师:“广告天天见,广告玄机多”今天老师带来了几段广告,不过只有前半哦,看谁能用“火眼金睛识广告”猜出这些广告宣传的是什么?

      生:看三个广告

          和同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

      一堂40课分钟,四年级的学生不可能整整40分钟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将心比心,换成我们成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40分钟中理想的状态是张弛有度。情境教学环节就是适时地给学生制造兴奋点,让他们逐渐涣散的注意力收回来。课例中的猜谜游戏环节出现在整堂课的中间部分,游戏之前的内容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在哪见过广告,广告有哪些分类,内容相对比较枯燥。猜谜游戏的适时出现给孩子们“雪中送炭”,恰到好处地制造了兴奋点。“游戏”只要是孩子,绝大多数都喜欢玩,而且都乐意去玩,学习的主动性又一次发自内心地占据了上风。

不仅如此,猜谜游戏的设计不仅是要求学生能猜出谜底,而且还得知道怎么猜出来的,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搭桥铺路,这前后两个环节的设计一脉相承,都是建立在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积极主动探究的基础上的,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的效果便是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发现广告的奥秘,教师只是在学生得出的结论基础上适当的总结与提升。此时的课堂,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

 

二、思辨设计,孩子们“争”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不是只有热热闹闹地体验活动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有时静悄悄的课堂更能显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此时的学生正在被好奇心趋势进行着思维的碰撞呢!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有时会诱导我们得出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结论,比如看到青皮的桔子会认为很酸,黄色的桔子才会甜,但事实不一定是如此,这就是矛盾冲突。当矛盾冲突发生时,好奇心会成为内驱力,驱使着我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这几乎是人的本能。当然小学生也是如此,在品德课上要想让学生不再“听”课,不妨试试制造“矛盾冲突”。

(课例)师:有句广告语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那么在这三个广告中,你最欣赏的广告是哪一个?为什么?

生:交流

(没有孩子喜欢“脑白金”这个广告)

    师:看来,同学们对脑白金这个广告不怎么感兴趣。可是,(出示PPT图表)他的销量逐年上升,可见这则广告起到了广而告之的效应,(手指PPT)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再来看下这个广告,你也可以跟着“唱一唱,扭一扭”。

生:交流  

师:那像富硒康,黄金搭档这些同类商品,为什么不用脑白金的广告方式来做广告呢?

生:一样了就不稀奇!     

此环节中,矛盾冲突点有两个,“脑白金”广告不怎么受大家欢迎,可是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广告效应;“脑白金”广告起到了这么好的广告效应,可其他保健品却不用这样的广告形式来宣传自己的商品。四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在这样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化被动为主动,课堂中你一言,我一语,争相陈述了自己的观点,那一张张涨红的脸,手脚并用的模样,无不说明学生想要表达,想要参与,并在此过程中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三、活动设计,孩子们“动”起来

 

《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活动性”。活动在一堂完整的品德课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活动的过程就是他们通过动手动脑把所学知识和习得经验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检验标准之一。

   (一)、生生合作,谁最棒

特别是在合作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发生着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得不参加本小组的合作活动,而且在竞争内驱力的驱使下是积极参与,献计献策,谁都不甘落后。

(课例)师:广告还挺有学问的,看来当广告设计师还真不容易呢,你想不想来试试吗?在座的老师和陈老师一样都来自外地,作为苏州小主人的你们,能不能用广告的形式来向大家宣传一下你们的家乡——苏州的特色。特产、旅游景点或者其他方面都可以。

  小组合作要求:想一想:我们为xx做广告

                  议一议:我们用什么形式做广告

                  练一练:把我们的广告表现出来

生:小组展示

    此课例出现在本堂课的结尾部分,设计的目的就在于检验学生能否把课上学到的对于广告的认识通过设计广告表现出来,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否都逐一突破,成败就在于此。学生汇报中,有的设计了朗朗上口的广告语,有的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有的设计了凸显特色的宣传画……想法多,创意新,扬长避短,对广告的认识学生已经在小组合作中主动内化了。

   (二)、师生互动,促成长

(课例)设计好广告,小组展示,展示完毕留在讲台前,学生做评委点评。    

    师:小评委们,你最欣赏哪个广告设计呢?

    生:最喜欢xx组,因为他们的广告语设计的特别好,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

师:这组广告设计师们用说了一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语,谢谢你们向大家宣传了苏绣。

现在我也回赠你们常州梳篦,有句广告语不是这样说:大家美,才是真的美嘛!让我们一起美一美。       师生互动,并不是指老师与学生点对点一问一答式的互动,而是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点对面的互动。在上述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小评委点评完毕后,一方面教师没有用很直接,很肯定的语言和学生一对一的互动,而是引用学生的方式,你说喜欢朗朗上口的广告,我也用广告语的广告回应你,用间接的方式肯定了学生的点评;另一方面,学生介绍的苏州工艺品广告被小评委肯定,老师就用工艺品加同样朗朗上口的广告语回赠,也肯定和奖励了汇报的学生!这样的师生互动,既然直接参与到互动的学生有所收获,也让下面的学生跃跃欲试,再也“坐”不住了,主动地想要汇报学习成果!

    长期在一线教学岗位的老师都清楚地知道,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有他们的天性,虽说会有个别学习主动性特别强的孩子,但大部分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还得靠老师为他们搭建有力的平台。一切为了孩子,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我们还能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李雪红.小学品德教学拓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

2杨文娟.小学品德课程中的资源整合.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