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组工作总结
(2013.9——2014.1)
本学期,语文学科组认真梳理经验,精心谋划发展,牢固确立“成事成人”的价值追求,传承成功经验,突破潜在问题,明确工作重点,以有效的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以自主的日常教研优化教学品质,以科学的质量监控提升教学质量,以此寻求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突破和师生学科素养的新发展。
【完成工作】
1.市“十二五”备案课题和省“十二五”子课题扎实推进,课题成果《语文学科校本指导纲要》全面实践、论证完善与成稿出版;
2. 集团“每月一次联合教研”、“每月两次年级教研”按计划有节律地开展,年级教研初显成效;
3. 集团“青年成长营”、“名师公开课”“发现教师”课堂开放活动相得益彰,为不同梯队教师搭建平台,且有效实现差异互动。
4. 常规调研核心小组成立,与教研组长形成合力,加大了每月常规调研力度。
5.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作文竞赛成果颇丰,教师基本功以赛促练,状态可喜。
【主要举措】
一、 建立常规管理新制度,有效中显规范
1.成立常规调研核心小组,确保调研有效性。
本学期,语文学科组在学科带头人队伍中产生五位成员李娟、蔡丽华、许倩、白露、潘银婷老师,和集团本学科中层及以上领导成立常规调研核心小组,全程把控日常调研。2.保证常规调研时间,确保调研常态化。
本学期语文学科组的调研将遵循不定时不定人的原则,保证每月有一周为常规调研周,学科组会在这周进行全方位的常规调研。调研时间有保障,调研对象与调研内容体现层次性、多元化,调研后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反馈和后期的跟进调研,以提高调研的实际价值。
3.严格各项活动常规,确保管理规范化
开学初,学科组制定规范有效的教研活动制度,组织学习,明确会议要求,每次活动,由承办教研组准备好签到单,采取本人签到的方式进行点名,确保人人参与,并在活动过程中由专人负责在备注栏里注明是否参与评课或讨论,保证教研活动的高效规范。
二、营造日常教研新生境,自主中创优化
1.减少频次,保质量。
为了避免教师两校区奔波的劳累,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实现了“两减”,一是学科组的组际研讨由原来的每月两次减为一次;二是每月四次教研活动减为三次。每次教研组活动基本保证实录当天传,报道隔天传,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研文化的品质不断提升。
2.采用自主,讲实效。
每月安排两次组内自主研讨,由教研组长全权负责,统筹安排学习和研究内容,做到活动有计划,讨论有主题,研究有重点,提前公布活动安排。本学期,学科组层面上研讨课()节,教研组层面研讨课()节。
3.课题研究,显品牌。
十二五课题的研究重点从单元整体阅读向习作、课外阅读(整本书)课内指导整本书拓展。五年级率先展示了《昆虫记》的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导读与推进,四年级在生态式推进活动中呈现了中国神话故事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推进与拓展。单元整体教学、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名副其实地成为我校语文变革实践的研究品牌。
二、 制定质量监控新方案,科学中促提升
1.统分结合,科学采分。
各年级遵循科学采分的原则,自主开展,一至四年级学生学业成绩采录更自主。五六年级的采分 “分”的基础上增加了“统”的要求,除了原来的“四统一”还要求统一登分,确保做到考前准备充分,时间分配合理,考后实时反馈。
2.借助平台,推进课改
借助“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平台”功能,用科学的方法跟踪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轨迹,使研究更接近发现真正的学生、真正的问题,赋予教育科研新的生命内涵和时代精神,各教研组长每学期递交“语文学科**年级学业质量分析报告”。
三、创建队伍建设新格局,开放中强素养
1.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以点及面促整体。
本学期,市骨干教师张淑嫣和芮艳先后呈现了“名师公开课”, “品菊”“赏月”系列活动中,蒋菊芳、朱江月老师先后在学科组开放自己的课堂,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拉开了语文组“发现教师”的序幕。
2.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以强配弱共成长。
一是团队互助,蹲点跟踪。青年教师继续开展“教师成长营”系列活动,将组内成员合理搭配,结对蹲点跟踪,以团队方式呈现研讨课。二是提供平台,不断锤炼。区低年段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张轶老师呈现了《人有两个宝》,精心的设计,精彩的推进,获得了听课老师的好评;区低段教学研讨活动中,徐洁老师《趣味学拼音,游戏来作伴》专题汇报反响好;多位青年教师撰写了低段良好习惯培养的专题论文,获省“杏坛杯”一等奖、市青语会获二、三等奖。赵汉彬、张轶、唐双红等六名教师参加区基本功竞赛,过程磨砺,成长可喜,六位选手、五位活动评委实时交流反馈信息,大家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参赛经验,三位教师进入了最后的上课环节,整个过程,以赛促练,每个教师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3.关注教研组长的能力培养,以一带全创特色
本学期,新一轮教研组长竞聘上岗,六位组长的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都很强,学科组也将在本学期,加大了对这支队伍的培养。一是关注日常。本学期,学科组特别关注教研组长日常研究中自主策划、推进落实、总结提炼能力的培养,对每次各教研组的活动做到个别关心,整体关注。二是期末评优。学期末,学科组根据各教研组的各项指标进行汇总分析,评选“集团优秀教研组”,提供展示平台,辐射优秀教研组的经验,以带动各教研组工作更富成效,更显特色,更富创造。
【发展空间】
1.关注专项,规范学科竞赛。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专项能力测试采用学科竞赛的形式推进,计划本学期在个人奖的基础上还将评选出班级团体奖,本学期这项活动没有规范落实。
2.关注高效,变革教研方式。集团一体化至今,教研活动已驶上了全员、规范、常态的轨道,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必须从制度的变革,如不同梯队教师的职责、不同层面研讨课要求等方面作新的思考,出台新的制度和要求,以寻求教研活动的高质量运行。
3.跟踪质量,强化过程分析。充分运用平台,进行全校各年级学科成绩的过程管理,关注各年级质量动态,从中发现值得辐射、有待研究的资源与问题,引导教师从学业成绩入手反思调整完善日常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日常辅导有效性的提升。
4.跟踪课题,强化有向突破。本学期,关注了学科指导纲要的践行、审阅和出版,忽略了教师个人的微课程的管理工作。好的校本教研策略还需要不断推进并逐渐形成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