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师节,陆续有毕业班的学生回校看望。其中,个子高高的他(汪铭越)悄悄地给我捎来了他的心里话:现在的美术课上,我觉得我很“牛”,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是啊,新的课程改革提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广泛的美术文化氛围中学习美术,重点是让学生从单纯的学习美术技能技巧的层面发展到学习美术文化的层面。在高年级的美术教学中,我曾有意识地渗透从课堂学习中了解我们的美术发展史,走近大师,欣赏名画,这使得步入初中学习的他们面对美术思维的高速运转显得不再茫然。
今年我又接手了五年级六个班。在新学期的美术教学中,我有目的安排了欣赏大师名作的环节,通过对中西方画家作品的欣赏感悟,进一步学习画家的创新精神以及他们艺术作品中独特的表现方法,感悟艺术的多元化。
从无人问津到跃跃欲试。每节美术课前都有“你说、我说、大家说”这一环节,通过事先布置的名画欣赏,让师生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大家能互动生成更多、更广的信息。开始,评点名画的人廖廖数人,开火车说的时候总有人呆呆地愣在那里。于是我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下节课欣赏的重点,对学生做出收集资料要求的同时,给予一些提示或范围,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挖掘资源。
从不会欣赏到头头是道。当学生面对大师的作品一脸茫然时,我会通过自我欣赏-小组交流-有目的性地再次欣赏,让学生加深对大师作品特点的印象。每个班上都有特别认真的同学会把自己找到的资料或打印下来,或抄于习作画本。一方面我会大大的赞赏他们的做法,一方面我会要求他们学会择要,特别是在介绍大师的生平时,尽量做到简单而生动,而欣赏具体作品时要尽量运用专业用语,充分体现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个别班级我还通过QQ群与家长互动交流,家长对这一做法很是赞赏。
从启发感悟到自主创造。欣赏不仅仅是为了看画,十一前夕,我在五(3)班上了一堂欣赏课,对比欣赏了毕加索的《人像》和蒙克的《呐喊》,学生大都能感受其独特的绘画风格,于是我要求他们选择其一进行临摹,由于有了事先的欣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感悟更为深刻,我指导他们分析两位大师在绘画造型上、色彩上包括表现方法或绘画技巧上的一些区别,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第一次尝试显得兴致勃勃。后来,我发现,本课虽是模仿学习大师的绘画风格,但在了然其特点之后,学生的作业表现形式确是极其丰富的。艺术的学习应该是创造的学习,如何合理指导学生带有创造性的完成作业,关键是教师善于为学生设计梯子。在作业练习时我提出,学生模仿毕加索绘画风格时,内容可以是自己喜欢的、造型可以略简洁一些的,笔触上尽量接近蒙克的方法而色彩可以选择和他不一样的来完成创作,我还作了一些必要的演示,尽可能让学生的作业面貌更加多样化。
毕加索曾说过:我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这也许是很多画家追求的境界吧。让我们充分相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期待更多的孩子学会像艺术家那样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这五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