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讨>>文章内容
课题活动
发布时间:2013-05-0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部门
二实小教育集团英语教研组
时间
2013.5.7
缺席
  /
主持人
戴春娟
地点
二实小接待室
记录
宗薇
主要
议题
李霞说课
1、目标达成度  
本节课我的目标定位是能四会单词和句子并在实际表达中初步运用。有感情的表演story time, 体会父母对他的关心;通过多元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的日常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通过话题的询问与表达,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心他人、主动寻求帮助的优秀品质。
本单元的话题就是询问感受和表达感觉。前一个单元正好有一些形容词的积累,所以放在前面作为引导。本课内容 输出需要一些思考 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运用表达。有些感受类的词之前接触过,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所以通过开放自助式的讨论 学习新词通过以旧引新的方式,然后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及与文本相关的图片进行猜测的形式学习本课的新词,意图是在文本信息处理过程中不破坏整体性的理解和输出。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单词、重点语言的学习并非刻意学习,是复习的过程中的水到渠成。再者、在进入文本前学生猜测的词汇学习室学生自主生成的,是学生差异资源的资源利用,在学习文本时再出现新词时,学生已经不陌生了,二是能够再认或再现或者能自主表达。进入文本前的三问三答,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后预测答案,再通过听故事,在文本中找答案,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补充生活实际中经常运用到的话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问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体会到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元素。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三问的答案思考,不仅仅是学会本文的语言表达,更要学会在生活中主动去关心帮助他人。最后的对话环节,第一个教师与学生示范;针对一种身体的感受,架构一个语言表达的框架,引导学生如何表达;到呈现涛涛的很多感受的图片,通过两人一组合作创编一个小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篇表达能力。最后三个场景与学生生活贴近。作业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一步巩固所学词、句。纵观一节课来看,学生在前面的储备很丰富,甚至是高于教材。学生之所以有这么厚的底子,这与老师日积月累的渗透密不可分。 虽然我设计的时候也想要拓展但由于时间关系。其实还可以拓展一些学生没有说到的语言,有一个提升度。还有what’s the matter?教学不够到位。
2、问题及困惑
   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动手书写的机会,是否需要划划线什么的写的机会。一般我们的story time单词随文学习,本来采用的单词迁移学习是否合理。一般第一课时只要能够有感情的表演就够了 本课设计了在熟练有感情的朗读后还能有输出的表演,是否要求有点高?
 
评课:
戴春娟:朱老师的班级学生一如既往的好,老师和学生相处的很融洽、教学自然、很从容无痕。问题很开饭,合作方面在开头的时候和结尾的时候 教授单词和课文的时候就淡了。个人觉得单词教学很细致,因为学生之前有渗透,所以课题没教不影响。三个问题和涛涛的关系不大,图片上面看上去涛涛很快乐。我在想能问什么问题呢?这个图片和问题的关联性不大。教师的意图上要把感觉类的单词来教授,我会从文中找到那些词,教授后再拓展还有哪些词? 到底是先进文本再打开还是先打开再进文本?一个有整体性,一个够开放。个人觉得进入文本太慢。资源收集时要注意归类。
 
孙妍:首先整个教学的开放性很到位, 学生思维很广。单词教学记忆方法也好。交完文本为后有一个环节有疑惑。先出来一个陌生的男孩,作为model。后来又回到了涛涛,是否可以直接问你怎么了? 三环节的挑战还没有2大,如何提升是一个问题。
 
 
梁小红:目标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因为学生的基础比较好 所以除了能熟练有感情的朗读以外,学生能真实的运用这些句型是可以达成的。感觉整个过程也很清晰,先是词汇教学, 可以自然灵动一些,如说到季节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渗透一些感觉类单词。句子的教授应该有语境,更加真实自然。出现刘涛的图片 也是语境不丰富,可以增加些背景陈述。整个三大问题,学生很出彩,很开放。把学生资源能挖掘出来了。之后可以结合实际的进行拓展。
 
卜老师:今天是第一次听李老师的课,刚刚组内评课的问题意识很赞同 李老师上课很从容自然 互动 肢体语言 教学感,互动感很好。师生相互进入的很快, 融入对方。新基础教师的气质出来了。有四对关系处理的很好,词、语篇、词和篇的先后关系 孩子已知和新授的关系    语境和语言的关系 个体和整体的关系。
 
定位是在开放的语境中,通过已知教授新知。 好像本课里的单词学生几乎都是会的。怎么反馈?在对话中处理 话题有断续感。可以把孩子会的单词写出来 问什么意思?谁会读?有什么结构特征?能造一些词组吗?快速的音形义解决。先检测会不会读,再教难点。今天显得不够聚类。构词差异也可以让学生体会体会。收上来还可以再放下去小组学习词汇。可能还能生成更多的资源。 块状处理会更加漂亮。
 
三个问题是很开放,孩子的回答也很丰富。但是在特定情境下,问答有匹配关系。语用的恰当性没有关注。缺语境。不同的问题答句不一样。 语境的两个特点一是提供整体性,二是有开放性。可以看着文本情境,用已有语言说些图片内容。你可以想象,可以说些什么?再听 是这么说的吗?在过程中渗透相互嵌入相互丰富。接着问妈妈要水,怎么要呢?语用功能的体现。图片本身就是故事情节,问题把情境割裂了情境没有了。我们在处理文本时有的就会出现脱离语境的现象,应该是基于语境的语篇学习而不是重组语境的学习。先孩子说 然后老师重组文本。读完书后,让学生用更丰富的语言来表达。在原有句子前后加横线,让学生丰富对话。语言在整体上表达,可以是一幅图也可以是四幅图连起来。有小组的话,一人描述,两人对话。或是基于文本的机械练习,创编语境。再给想象的空间。给他们生活的语境,在医院里 在马路上等等。
 
最后的环节,怎么把孩子的点面互动。两个人出来对话后问全班他们说了什么,作为听力资源监测,其他孩子就跟进了, 听说互动了。放下去一组,站起来让其他学生问不同的问题,在更大范围内互动。提供一个情境,更多的孩子给建议。起到一个课堂独有的1加一大于2的作用。语言在内部生长。既有语境的变化又有语言的丰富。 注重资源的回收和放大。互动中的生长是最有意义,最灵动。
 
复杂教学理论中的课堂结束后集体智慧一定是大于最聪明的智慧的。前提是互动。节点在动态中转换。基础性的目标达成后,还要继续生长。态度、注意力、综合融通的关系。核心环节走完后如何转换提升,看似无序其实有序。在混沌和有序中反复。
 
怎么解读教材,目标定位   以这节课为例。先是开放式导入,老师给开放式的问题,给支撑框架,让学生讨论,生成资源。老师如何回收?聚类回收,怎么处理新词的?这就是策略。核心环节是如何推进的?放下去讨论,回收。综合运用环节 一是基础性巩固,再有在互动中开放式的巩固,语境的开放,语言的开放。每个单元必须突破的难点,一定要有类过程类结构。具体的指导意见。
 
 
王校长:
1、课堂上的已有的教学方式如何融合新的思维方式和目标定位 如何理解如何把握然后更高层次的丰富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创造。
2、教研活动的生长在哪里?后续的生长 不能是一次一次平面的生长。生长点在哪里?哪个四年级的班没有上过这个内容。同课重建,尝试卜老师的建议,看可行不可行。同类重建,可是是四年级也可以是五年级、六年级。有了新的建议就要去试试。慢慢的学生的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就能提升。 体现基础的丰富、基础的创造、基础的独特。
3、下一次教研活动干什么?教研活动也应该有生长,有突破。每人实践过后有不同的感受心得。要有新实践的新反思。学生的自信、气场越来越强。教研活动的生长在过程中捕捉。重新架构不同年级的目标定位。 可能性怎么样?预设 生长型在哪里?能力和知识如何生长。为了促进生长,有哪些创造。教研活动不能格式化。要有创新的内容和模式。 成功了要对比 。失败了要反思。指导日常教学的平台和载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