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师在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十分注重厚与薄的辩证关系,体现如下:
一、单元目标中厚与薄的辩证
本单元常规积累紧紧围绕单元学习目标——成语学习展开,由交流八字成语开始,过渡到既交流成语又交流成语的意思,最后选择印象最深刻的写在语文补充习题上。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两个过程:首先经历了一个“厚积”的过程,广泛自主学习成语,了解成语的出处、本义、引申义;再经历了一个“薄发”的过程,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两个与大家分享,并将同学交流中印象深刻的成语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气氛宽松活跃,为后期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结构教学中厚与薄的辩证
六年级的成语故事《螳螂捕蝉》教学,在朱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展开:初读课文,先用上概括成语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起因、经过、结果说
完整;再用一句话把内容说得更为简明扼要;最后用一个字“劝”来概括全篇。这一流程充分体现了把书读“薄”的方法渗透。
再读课文,直指故事精华。通过讲述故事理解读、古今文字对照读、画示意图读、看形势图导读、感悟道理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成语在故事中的内涵,过程中,成语的外延也得以丰富。学生对“既要明确成语的本义又要深刻领会引申义”的成语学习方法就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简言之,就是要把书读“厚”。
品读课文中,朱老师要求学生关注人物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等,品读少年的“巧劝”,就将课堂阅读和习作教学的关卡打通,更是体现了结构教学“厚”与“薄”的完美融合。
朱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单元训练目标和本课教学目标有机整合,将课内课外成语的学习方法有效渗透,将阅读学习和习作指导融为一体,深入浅出,层层递进,相信走出这节课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成语的方法已经了然于心,并会再课后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中灵活运用,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