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走进了由赵汉斌老师执教的课堂,这是第一次听他上课,也是第一次听《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所以听得饶有兴趣。
一、主线突出,结构清晰
赵老师抓住课题中的“三”字为切入口,由孙悟空的“三打”引出白骨精的“三变”,由此展开教学。先关注白骨精的“三变”,引导学生关注语句来评论白骨精的变妙在哪里,借此帮助学生归纳出白骨精的性格特征:阴险毒辣、贪婪。然后进入教学孙悟空的“三打”环节,同法来感悟孙悟空的嫉恶如仇和机智。整个课堂的教学结构非常清晰。
二、古今对比,彰显特色
课堂上,赵老师并没有满足于文本的阅读,而是适时随机出示了大量的重点段落的原著版。在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书上的文字描述较为简单,易于理解,但相对于原文,不仅仅是古今文字的区别,而是作者在描述时文字非常的生动,就如描写白骨精一变时那位村姑的模样,可谓是美到了骨子里。赵老师对原文的引入,让孩子能充分感受到原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引导他们去阅读原著。
三、对比品味,提升思维品质
无论是白骨精的三变,还是孙悟空的三打,在引导孩子关注每一段、读懂感悟后,教师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紧跟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三变,白骨精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孙悟空的三打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两个问题属于同一性质,看似简单,但不仅让学生能把前后文连起来看,提升了故事情节的整体性,而且对于孩子思维品质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需要孩子有更精细的观察力、思维力。所以这一问,让课堂天色不少。
疑惑:
1.原著的出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蜻蜓点水,还是需更深入一步的探讨研究?
2.在探讨白骨精的三变妙在哪里时,感觉老师的引导、点拨不够有效,所以孩子的回答总绕不到点子上。
3.总体感觉课堂不够开放,都是老师一步一步带着孩子在学习,在学习“三变”和“三打”这两块内容时,如能就本块内容,教师抛出几个纲领性的问题,再组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那么课堂的板块更清晰,开放的空间也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