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语文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与实施>>心得反思>>文章内容
时时早、事事早
发布时间:2013-03-2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郦少春

《早》是作家吴伯萧先生的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按参照参观访问的顺序写出在三味书屋的所见所想。以前我教学的时候为了显示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习惯地喜欢将散文打,把自己的理解塞给学生。这次上课上,我特别注意尊重作者的行文思路,顺文而教,品味语言,激活思维,触动情感。

一、品味语言。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的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学生只有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到语言的魅力所在,从而在以后的阅读中关注语言,主动积极的去思考,去品味语言。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才能不失语文味。这样的教学也才能形成阅读的敏感,才能真正使学生形成语文的能力。当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文本关键词语的品味的时候,学生才会口留余香。教学中对于访问蜡梅默默地轻轻地等词语的品味注重了层次的不断深入,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聚焦,然后想象、感悟、探讨、议论、运用。待内化之后,再通过动情地朗读外化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容意义的同时,不忘记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比如,对三味书屋陈设说明方法的领悟,对事物(三味书屋)与联想(几十年前上课的情形)的感受等。读读、悟悟、议议,学生的语感自然得到了增强。

二、激活思维。原来的课堂,读书成了次数的累积,没有问题的驱动,缺少层次的推进,因而学生的读书没有动力,浅尝辄止。学生持久的读书的动力来自思维的参与,没有思维的课堂是肤浅的。语文思维的呈现方式有概括、探究、品味、想象等。这堂课最显著的特质是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比如,为什么用访问’”哪一张是鲁迅的桌子为什么用字做题目等等。以问促读,以问激思,提高教学的效益。语文课堂只有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才有张力和持久的动力,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

三、触动情感。语文与情感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对情感的真切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夏丏尊先生也说文字本身没有力量,而是通过读者在心中唤醒已有的体验,形成情感的触动,进而产生了文学的力量。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震撼学生的也是情感。好的文章对于学生情感的触动和产生的力量是深远的,可以在他们的思想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文字触动情感,情感产生力量。通过读书,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赞颂之情。通过读书,学生走进鲁迅,感悟他的早字精神——“时时早事事早,读出了对他的敬佩之情。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表达着喜爱之情、赞颂之情、敬佩之情的同时,点燃了自己的激情与豪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