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不易,人与人、事与事本就是千变万化。如何做到无痕地融合,教师与文本、学生与课堂、教师与学生要做到怎样的融合,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未若将融合看出一种研究的姿态,一种向上的自由自在。
最近听了一节《王冕学画》,从其间就看到了不少融合的足迹。
——是教学设计与年段特征的融合
这是一节十分有高年段特征的阅读教学课。结合前段时间参加的市小语年会的主题——“研读课标年段目标与内容,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在这堂课上得到了较好的彰显。教师用两组大问题串起整堂课的教学:“言行细微处体会王冕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如何把眼前的景色写美的”,这两个问题是全文两个事件的教学难点。在第一环节,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发现并体悟王冕的勤奋好学、孝顺母亲,通过动词、心情描写的捕捉感悟人物内心,这与课标中“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吻合的。个人一点建议,如何让学生的体悟通过朗读更好地表现出来,是否可以将“你来安慰一下我”换成“现在你就是王冕,当你看见母亲这样的境况,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人物内心世界么”,相信教师的语言可以在其间进行更好的渲染。
同样的,在景色描写的这一段,学生根据问题更准确地定位思考,找到了一系列表示颜色的词语,自然而然将表达与运用融合。
——是教师解读与文本价值的融合
于永正老师一直是这样说的:一个好的教师,随时随地都要为备课做准备。备课是教师研究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教师解读能力的彰显。所以要想上好课,先要备好课。在这节课中,教师正确把握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并通过课后的补充资料,将王冕的“画”与他的“神”想融合。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这样深刻地进行人物精神品质的解读是需要的。而这一切都要基于教师对文本内在价值的深入挖掘。
——是课堂资源与评价提升的融合
“重心下移”,这是新基础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通过课堂的结构开放,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也自然而然是充满生命力的。
课堂上,教师还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既有充分的自读感悟,又有小组的交流反馈。同时教师注重“放有序”、“收有法”,充分展现新基础教育核心观念。不过,对于教师评价语,还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如果仅仅是对课堂资源的一种重复,自己的语言过于啰嗦,课堂节奏也会显得拖沓。如何让自己的评价语更贴切学生发言,如何让自己的评价语与课堂教学目标相融合,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个语文人思考的。
前日,常州略有小雪,每每下雪的日子,似乎天地的一切都融合在了一起。这样的融合是自然的力量。我想,人与人的融合,心与心的融合,教育与教育的融合是教育人最高的研究境界。
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