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少春
叶老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我想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诸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学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究的习惯等等。”
我想,只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么,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自然就全面提高了,语文能力自然而然的就提升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在培养学生的语文习惯上下功夫了,实际来说,我们在平时,更多注重的是有关单纯知识的教学,学生单纯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但就其达到的效果来看,往往不是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恰恰是由于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即忽视了学生语文习惯的培养,常常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其实很简单,一句话: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是学好语文了。
1.听的方面包括:听姿端正;精力集中;听思结合;坚持听新闻广播。
2.说的方面包括:发音准确,说普通话;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朴实感人;善于朗诵、演讲、辩论;讨论问题时有坚持观点、修正错误的习惯;善于口头作文。
3.读的方面包括: 坚持预习、复习课文;读书要有工具书辅助;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作批注;读思结合;精读、略读、速读相结合;多读有益的课外书。
4.写的方面包括:字要写规范;坚持写日记;坚持写读书笔记;作文要先构思,再写提纲、写正文;文章写成后读两三遍并进行自我修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养成这些良好习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随意性非常强的杂乱的语文学习方式,东撞一头,西扑一下,杂乱无序,无章法可循,何谈习惯?
习惯需要一节一节课慢慢积累而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首先,要明确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语文学习习惯;其次,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培养习惯的方法,具体实施步骤等等;然后按部就班的去做,须持之以恒,不可因为要达到一些急功近利的目的而忽略,甚至有意识的放弃计划。如果这样,那就根本不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说得严重些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假如我们真正去实施了我们的计划,方方面面都做得较为科学,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了,那么,其语文素质、语文能力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地很高、很强了。
第一,从听的习惯上来看:叶老强调:听姿端正;精力集中;听思结合;坚持听新闻广播。
这四个方面从最基本的方面入手,这就需要教者从点滴入手,上课时学生的听课姿势上是否端正,一方面使学生养成端正的坐姿,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极有好处,这里就不在赘述。另外端正的坐姿,便于学生精力集中。精力集中是听懂的前提。如果学生没有养成精力集中的良好习惯,那么对其学习会有极大的影响。同时从尊重的角度来说,不去认真听取他人的讲话是对人的不尊重。听思结合,是学习的好方式好习惯,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这一良好的习惯,边听边思索,思维总是跟随说者的思路向前走,不断地辨析其说的内容。“学而有思”那么,就会进一步理解主旨,领会其意图。听新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对语文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从优秀播音员准确的发音中学习读准字音,或许在听的同时会纠正其读不准确的字音,另外从新闻中能尽快了解一些重大的事件,丰富了书本知识,间接地学到好些东西,作为积累的一种必要方面。从获取信息的角度来说,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可以从听新闻中学习到。用一种大语文观来看待语文的学习听的方面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从说的方面来看,叶老强调:发音准确,说普通话;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朴实感人;善于朗诵、演讲、辩论;讨论问题时有坚持观点、修正错误的习惯;善于口头作文。
叶老强调的这些“说”的标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能做到的不多。发音不准确,有时纠正后仍读错。我想,主要是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正音习惯,一次读错了,就要反复改,直至真正读准为止,并加强积累。可学生中“秀才读字读半边”的现象时有发生。说普通话这本身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交流做准备。人人都说普通话这也是一个语言教学的目标。
“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学生可以说不多。首先要有意识地、有计划、有方法地培养学生怎样才能将要表达的观点梳理清楚,并按照一个什么顺序说出来:是由浅入深,还是由表及里;是由一般到特殊,还是由特殊到一般;是按时间顺序,还是按空间顺序等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究竟如何说明白?这就要求教师将一般的规律教给学生,然后有意识的训练。久而久之,习惯养成了,能力也就具备了。“重点突出”这一方面是要反复训练,要教给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分出轻重主次,择其重点来表达的方法。
“善于朗诵、演讲、辩论”这一方面应该说是能从培养学生特长的角度来考虑。“善于朗读、演讲、辩论”,重在培养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方法。如何发音,如何断句,如何抑扬顿挫;如何将感情与朗读内容结合好;如何演讲,怎样激发听众的情绪;辩论中如何将自己的观点立得住,如何驳倒对方的观点等等,都是要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讨论问题有坚持观点,修正错误的习惯”这一习惯实质是培养学生一种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思想态度,正确的坚持到底,错误的坦诚修正,不以外在的因素所左右,一切以客观事实规律为依据准则。这种习惯难能可贵,由一般的行为习惯上升到思想层面,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大有裨益。“善于口头作文”这一习惯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更为主要的是即兴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善于说的能力。
第三、从读的方面来看:叶老强调要培养学生“坚持预习、复习课文;读书要有工具书辅助;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作批注;读思结合;精读、略读、速读相结合;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等读的良好习惯。这里涉及到读的方方面面,读什么?怎么读?读的方式有哪些?读的对象包括什么?从目前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来看,能坚持预习的学生不多,按部就班复习的也寥寥无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作批注”能有几人乎?读得不多,更别谈”思”了;略读、速读者有之,但不敢说“大”有人在。至于精读、略读、速读“相结合”恐难做到。“多读有益的课外书”读课外书的能有多少?至于“有益”另当别论。这样的现状能不令人忧虑吗?那种与书中人物共悲喜,“子悲吾亦哀,汝喜余也说(悦)”的情境实难再现了。原因何在?浮躁,浅薄也!没有好的读书习惯谈何汲取营养,思想认识如何能深刻,肤浅,无知,不请自到。写不出富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文章不足怪也。一杯茶,几颗瓜子,手捧一部好书,静下心来“读”书,时时将自己的感想、疑惑、评价记录下来。不带任何功利,只为精神丰收,这样做了没有收益才怪了。
第四、从写的方面看:叶老强调培养学生“字要写规范;坚持写日记;坚持写读书笔记;作文要先构思,再写提纲、写正文;文章写成后读两三遍并进行自我修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良好习惯。看一看现在学生的汉字书写,写字规范的学生能占四成。规范,首先是让人认识,其次求其工整,美观。可学生中写字龙飞凤舞者大有人在。横不平,竖不直,将一个方方正正的方块字写得东倒西歪,写出的字让人难以辨认,更不用说工整美观了。原因是从小没养成良好习惯。能坚持写日记的寥若晨星,坚持写读书笔记的有几何?作文按先构思,再写提纲、写正文的程序走的“多乎哉?不多也。”文章写成后读两三遍并进行自我修改“吾谁与归?”标点符号问题求其次了。
综上所述,这些习惯没有养成,而想让其语文素养多么高,语文能力多么强。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最为关键是培养习惯。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该如何教学生学习语文的,学生自身也应考虑考虑为什么语文成绩不高,教者学者达成共识,相互配合,习惯养成了,而语文素养没有,语文能力不强“未之有也”。信乎?做做看,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