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二实小教育集团
|
年级:六年级
|
班级:3班
|
人数:49人
|
||||
学科:体 育
|
课题:跳绳:交叉跳
|
教师:钱亢
|
日期:2013.1.10
|
||||
一、教学目标
1.学生积极参与本课的各项练习,熟悉交叉跳绳的动作要领,改进和提高交叉跳绳的技术。
2.总结归纳同类动作规律,提炼要点,指导交叉跳绳,提高学习有难度动作效率,争取获得成功。
3.在争当“5星绳将”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善于发现规律、勇于挑战困难、乐于互动学习。
二、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跳绳是技能与体能高度融合的运动项目,持续跳绳10分钟与慢跑30分钟的运动量相当,在冬季锻炼中运用广泛。因为跳绳器材简单、场地要求小、锻炼效果佳,所以一直是我们二实小的传统体育项目。跳绳的花样繁多,从器材角度分,有跳短绳和跳长绳;从绳子的运动轨迹分有向前、向后、斜向摇绳;从脚落地的情况分有单脚跳、双脚跳、两脚交替跳;从身体姿态分有站立跳、下蹲跳、旋转跳、行进间跳;从绳子过脚的次数分有单摇跳、双蹦跳和多蹦跳;从人数分,有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由此产生的多种组合便形成了花样跳绳。另外还有综合了体操、街舞等元素、技能要求更高的竞技花样跳绳。跳绳作为本集团学生体育学业测试标准中的一个项目,各年级都有要求。对六年级学生来说,至少要掌握5种单跳绳方法、4种双人跳绳方法和2种跳长绳的方法。交叉跳和双蹦跳是难点,本课重点解决交叉跳,通过归纳向前向后跳的规律,指导交叉跳,同时,通过徒手练习、摇绳练习、分解练习、完整练习等辅助手段,让不会跳的学生初步学会;通过激励连续交叉跳、参与指导同伴以及交叉跳比赛等手段让基本会的学生提高熟练交叉跳水平。
2.学生分析
六年级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技能和体能基础,学习能力强,并且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勇于挑战,乐于探索,教学应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挑战机会。我校六年级学生能熟练掌握单摇跳绳,1分钟跳绳的班平均成绩约160个。此外,双蹦跳、跳长绳等都是学生喜欢的跳绳项目。进入冬季后,学生人手一绳,课间和课外活动课时校园里都是跳绳的学生,学生对跳绳运动保持着长时间的兴趣,跳绳运动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但是很多学生因为只练一两种跳绳方法,对向后跳、交叉跳、下蹲跳等方法比较陌生,尤其是交叉跳,能熟练掌握的学生不多。根据集团学生体育学业标准里对跳绳项目的要求,本人在六年级教学中开展“争当5星绳将”的活动,激励学生掌握多种跳绳的方法,促进学生多项身体素质的提高。六3班的学生多数学生能达到3星标准,但交叉跳依然是他们最难攻克的项目。本课为六3班每个技术层次的学生提供挑战目标和技术指导,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交叉跳绳
难点:及时交叉,动作协调
四、场地器材
操场,人手一绳,大黑板1块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常规积累
(2’)
|
1.师生问好,回顾“争当五星绳将”以来的收获,激励学生本课重点挑战交叉跳。
2.再次明确绳子如何握持,强调安全有序地练习。
|
1.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和要求。
2.按照要求手持短绳,做文明、守纪的体育人。
|
“五星绳将”是我在六年级跳绳教学中给学生提出的目标,以此作为本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规范持绳动作来落实体育“健美课堂”的要求。
|
||||
开放式导入
(5’)
|
1.学生慢跑,做报数成团游戏,找到同伴时要求两手胸前交叉,互相握手的游戏。
2.到指定位置后让学生甩绳,模拟“电风扇、直升飞机、推进器、策马扬鞭”等动作。
3.集体做绳操。
|
1.一路纵队慢跑,能保持前后距离,跑的轻松自然。快速找到同伴,并按要求交叉手臂。
2.在身体不同部位摇绳,模拟各种螺旋桨,跟老师一起做绳操,积极活动各主要关节。
|
交叉跳绳是本课的重点,而手臂交叉动作是前提。本环节创新报数成团游戏,强调交叉动作,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在绳操前也练习手腕向前、向后和手臂交叉的摇绳动作,活动关节并进一步作准备。
|
||||
核
心
过
程
推
进
(29’)
|
一、
总结归1:
向前摇绳,有多少种跳法(4’)
|
1.引导学生以手腕向前摇绳为例,总结跳绳的方式。
2.请若干学生展示,每人一种,其余学生每种试跳10个,纠正不足。
|
1.以手腕向前摇绳为一类,通过自己的试跳,归纳跳绳的方式。(单脚跳、双脚跳、两脚交替跳、蹲着跳、双蹦跳等)
2.观察同伴展示,对照自己的动作,改进弱项。
|
跳绳的花样繁多,通过分类可以帮助学生更理性高效地梳理知识,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此处用教结构、用结构的理念,指导学生练习。
|
|||
二、
总结归2:
向后摇绳,有多少种跳法(4’)
|
1.以手腕向后摇绳分类,总结跳绳的种类。
2.请学生尝试,归纳有些跳法不理想的原因。
3.在挂图上显示种类。
(与向前摇绳一致)
|
1.归纳向后摇绳的种类(与向前摇绳动作对称)
2.通过练习,知道影响向后摇绳跳的原因:手腕灵活性、动作协调性、起跳节奏感等。
3.了解跳绳种类。
|
向后、向前摇绳的跳绳方法是一致的,但受练习量和协调性的影响,向后跳比较难。归纳让学生知道向后跳的种类,也更理解决定跳绳质量的要素。
|
||||
三、
总结归3:
跳绳的要领(2’)
|
启发学生从两种跳绳方式中思考,熟练的跳绳都有哪些技术特征。
|
踊跃发言,总结归纳出熟练跳绳的要素:
(大臂贴身、手腕靠髋、摇绳灵活快速、起跳轻快、离地适当、手脚协调)
|
通过总结归纳熟练跳绳的要素,进一步明确跳绳的技术要领,对学习交叉跳绳起促进作用。
|
||||
四、
交叉跳绳
(15’)
|
1.学生、教师展示交叉跳,探讨交叉跳的种类和技术特征。
2.30秒交叉跳,根据成绩,队伍重新排序。
3.徒手练习:①交叉动作②交叉并向后摇绳动作③完整动作。
4.分解练习:①向前跳一次+胸前交叉+跳过1次②保持胸前交叉,连续慢速跳过。
5.完整练习:慢动作+正常速度。
6.组织小老师教不熟练的同伴,记录进步明显的同伴。老师巡视。
7.30秒比个数,点评与展示,再看排序情况
8.交叉跳PK:比多和比花样,集体评价,推荐最佳者和最佳进步者。
|
1.通过观察与回顾原有的经验,总结交叉跳绳的种类。
2.认真练习,从徒手动作开始,循序渐进,由分解到完整。
3.会跳的同学主动帮助同伴,用自己的经验和老师推荐的方法指导同伴。
4.通过他人指点、看自己的视频,知道影响自己交叉跳的要素,反复练习中纠错改进,并归纳技术要领:保持交叉、大臂贴身、摇绳平稳、团身过绳、协调配合。
5.积极参与PK比赛,争取展示。
6.为他人喝彩,推荐优秀同伴。
|
交叉跳绳动作较复杂,对学生的协调性要求高。在向前、向后跳要点的归纳下,试图让学生学得更快。本课以向前交叉跳为主,通过设计徒手练习、分解练习、完整练习和PK赛等,试图让不会的同学尽量掌握;同时,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互相学习、指导、评价,提高课堂效率。另外,尝试使用IPAD拍摄,让练习者能看到自己的动作,有利于自我纠错。在学习、展示、纠错、比赛等一系列环节后,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体验付出汗水后取得成功的喜悦。
|
||||
五、
争当“五星绳将”
(4’)
|
1.再次挑战“五星绳将”。
2.展示与集体评价。
|
1.在学习交叉跳绳的基础上,再次挑战“五星绳将”,争取比以前有突破。
2.积极参与比赛,并主动展示。
|
通过本课的交叉跳绳练习,让一部分不太会跳的学生基本会跳,挑战“五星绳将”能让学生获得成功。
|
||||
开
放
式
延
伸
(4’)
|
总结延伸
(3’)
|
1.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放松活动。
2.回顾本课内容和重点,为优秀学生颁奖。
|
1.随教师示范一起做拉伸动作。
2.为同伴鼓掌,反思自己的学习。
|
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通过颁奖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锻炼。
|
|||
作业设计
(1’)
|
1.根据不同的跳绳水平情况练习,争当“五星绳将”。
2.开发更多的跳绳方法。
|
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
|||||
反思重建
|
|
||||||
课后反思
新年伊始,集团迎来了第一次“新基础”综合组体育学科研讨活动,常州市“新基础”合作校、基地校和联系学校50余名体育同行来校交流研讨。本次活动专题是“跳绳教学”,范德举老师执教三年级向后跳绳,我上的是六年级交叉跳绳。这是我第一次上跳绳课,高年级的跳绳课也鲜有公开教学,因此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课上完后,来自兄弟学校的同行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我结合自己的感受,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结构教学的“神”有没有抓住?
本次研讨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尝试“结构教学”。我和范老师都试图从一个类型的动作中归纳总结出技术要领,然后迁移、指导另一类动作。从设计上看,三年级要求从向前跳绳中总结提炼要领,指导向后跳;六年级要求从向前和向后跳两种动作中总结提炼要领指导交叉跳。从动作结构来看,向前、向后跳很相似,不同处是绳的运动方向相反。向前、向后跳绳技术熟练要做到大臂靠体、手腕摇绳灵活平稳、起跳轻快、手脚协调配合。交叉跳绳动作较特殊,需要两臂胸前交叉,手腕向后摇绳,绳由身后向前摇动。从向前跳绳迁移到向后跳绳容易理解和操作,但从向前、向后两种跳绳的要领来指导交叉跳绳的过程本课没有点到“要害”。本课的前半部分强调的是不同花样的向前向后跳绳,而后半部分突出连续交叉跳,内在的逻辑关系没有处理好。经过研讨,我认识到在设计的时候就存在的问题,既“教结构、用结构”中“教什么结构”,“如何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减少向前、向后花样跳的内容,重点观察常规向前、向后跳绳动作,然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让学生发现交叉跳与前两者的差异,以及动作之间的联系。在挂图上出示更理性的分析图(见下图),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对三种跳绳结构的理解。那么可以形成内在的结构联系:练习向前跳是为了巩固熟练跳绳的动作,练习两后跳是为了发展手腕向后摇绳的能力,掌握了两种跳绳技术后,当两臂交叉时,也要做到手腕向后摇绳灵活平稳、跳越动作轻快自然、手脚配合协调默契。
相同处: 大臂贴身 手腕靠髋 摇绳灵活
起跳轻快 离地适当 手脚协调
向前跳绳 向后跳绳
不同处:绳的方向相反
相同处:大臂贴身 起跳轻快 离地适当 手脚协调
向前交叉跳绳
不同处:手臂交叉、手腕反向摇绳 团身过绳
二、IPAD现场拍摄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体育运动的特点就是动作快速,过程稍纵即逝,练习者只能看到别人的动作,看不到自己动作。在高水平运动训练中,摄影技术被广泛运用,运动员通过观看自己动作的回放来改进技术。在体育课堂上,也有很多学校或老师进行相关研究,比如:用手机拍摄,通过蓝牙发送到大屏幕让学生观看。本课是我首次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现场摄影的方式运用于动作纠错环节。我使用的是10寸的IPAD4,主要在新授环节交叉跳的练习中拍摄学生动作,然后回放视频给他们看。本课我一共拍摄了3位同学,第一位是女生,她的问题在于手腕不能连续摇动,跳到第4个时手腕摇绳的幅度就很小了,导致无法继续;第二位是六3班体重大、跳绳一直有困难的男生,原来不会跳交叉跳,我在他身后拍摄,然后放给他看,原来他的身体是歪斜状态,过绳时团身动作不及时,跳跃节奏不清晰,导致跳的次数少;第三位是小个子男生,他也只能连续跳几个,通过观看自己的动作,他发现原来是一只手臂不自觉地抬得太高,导致绳子离地位置高,引起失误。我观察到3位同学在后续的练习中能有针对性地改错,说明IPAD拍摄功能在自我纠错中起到了效果。由此,是不是能这样认为:在技术学习中,尤其在初步学习和动作泛化阶段,通过观看自身动作的视频有利于纠错,从而促进形成正确的动作。那么在体育课上有选择地使用IPAD、智能手机、照相机等摄影器材,能有效促进学生技术动作的形成。本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初步尝试应该是有效果的。
纵观全课,本人在教学设计时预计的教学目标基本能达到,尝试的结构教学的方法、IPAD拍摄在纠错中的运用也有了初步的探索。如果在前半节课在紧凑些,交叉跳的练习再充裕些就更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