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精品后总结
精品回顾
语文:
一、启动早,准备足
9.26开始确立内容和教学思路
10.21第一轮试上
陆芳、朱校长各自试上
11.15再一次试上
(学生的前期训练时间长、教学设计文本稿完善时间长、教学课件等修改过程也充分不仓促,)
二、全员参与,日常研讨
1.分工合作:
在集体研讨基础上,赵菊玉整体分析、规划这个单元,作单元教学的思路介绍
陈水香和郭玉琴(后期要弄班队)承担前期的试水
陆芳和朱校长积极承担精品研讨课(陆芳信息技术整合课、朱校长压力更大,但心态开放、主动,积极挑战)
潘银婷评课
全程参与,积极承担既是“责任人和合作者”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研究日常化”的体现。
2.日常研讨:
研讨成为五年级的主要生活,过程中一直都在推敲和调整。
三、过程完备,学生有素
1.两位教师都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设计,达成了既定的目标。
2.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参与质量也都体现了教师日常的训练。
四、反思及时,重建有向(清晰)
定位准
经常咀嚼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追求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以此作为坐标,确立研究的方向。
关注基础,忽略个性(编提纲,提供内容);
关注同,忽略异(教材)
王校长:
1.到位体现在过程中:成事成人意义上最大。过程的价值放大了。
2.现场的问题和到位,后续的思考还可以再充分一些。
数学:
亮点:
1. 精品活动进一步常态化。(过程从容、沉着应对)教研组的功能发挥出来了。六年级组
情绪波动时,基于安慰;老师带队。每一次活动的开展使得。研究心态开放了,拓展了研究视角
2. 活动效应进一步放大了。(集团文化一贯的精特美要求、新基础对天宁教研的积极辐射)
想法:
1. 重心下移、互动开放在日常课上的体现和巩固。教研组日常研讨要扎实。
2. 年轻教师要更快地推向前台。更多的历练平台。
3. 集团文化有启动,但还任重道远。
王校长:
1. 走出了原有的思维模式,精品课呈现了这个节点上的新超越。
2. 集团内部彼此心态的打开。
反思了试教为什么出现这么多问题,想到了
英语:
三个特点三个问题:
1. 新:内容新:听力;面孔新:教师 责任的担当和成长的需求
2. 精:过程精: 精选内容、精磨过程、精选材料
3. 美:两位教研组长的调度;课堂呈现美,节奏明快,大的板块意识;流畅而又新意
独立研究能力,新基础核心理念在新课程中的转化能力。
1. 如何把两个人的体验转化为每个人的体验。(每个老师带进过程)听形成初稿。
2. 如何把课程研究的成果实现日常化的转化。学生(日常做了,学生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听说读写成为不同
3. 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求。外围的要求:比赛等,成为相互促进了力量。
王校长:
1. 欣赏反思全程、整体、融通、有机的风格。教材的突破、教学内容的突破。
带来了整体实力的提升,研究深度的拓展。不仅有深化,而且有跨年段的
三个问题的反思其他学科可以借鉴。
综合学科:
班队课:
1. 心态完全打开,要实现两个挑战不易:岗位——儿童剧表演;日常的环境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
2. 活动过程对学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
王校长:
1.郭部长的心态,从自身的反思开始,第一责任人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
王校长:
1.活动特点:开放心态,大胆尝试
(1)执教老师新。70%新面孔
(2)内容选择新。新课程有7节,语文两节全新。70%新内容
敢于尝试,研究心态,过程中感受到“走出去”、“徘徊”自我加压,自我挑战的精神状态。
国际论坛:初创——崛起——转型——自觉(自觉寻找新的生长点、突破点)
2.问题反思
全程参与了精品课的前期研讨,除班队外其余都听了,感受到成长。
发展是硬道理,发现问题就找到了发展的空间。
存在哪些问题,归因:
(1)缺乏有向突破中的高位引领。寻找新的生长点和突破点,特别是英语组和语文组,这是我们作为基地学校应有的研究气质和研究自信。由于专家的不同介入,叶老师,站在新的更高层面上新的目标定位。实现第一责任人的突破,带领学科组前进。
(2)缺乏全员参与中的不断聚焦。语文、英语日常化做得比较好。班队弱:为什么不能试教。虽然没有统一教材,每个年段应该有共性的,在这个基础上还有个性化的东西。共性的主题下才有个性。共性的就是可以试教。有一些可以试教。读了3小时二年级的《新晨会》,如《让爷爷奶奶笑一次》、《传统游戏创新玩》等。
3.重建设想
(1)改变策略:
研究前移,开放后续。在未成熟之前请求高位引领,等相对成熟了再开放。这不仅是对我们老师的负责,也是对前来听课的老师的负责。
全员参与,有向突破。过程中的参与对老师而言是厚积薄发,夯实日常。教研方式“跨层组合”等要不断的运用起来。班级建设实现突破,每天一分钟,六年的坚守成就的是一个人的素质。借助班主任节,体现有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有机结合;日常研究和阶段突破的有机结合。优秀班主任开放一节日常班队课。价值引领:日常管理卓有成效,班队活动高质量高品位,承担起对班主任队伍的引领作用。每一个中层至少听一节班队课,提前告知。
“双循环教研机制”,大组内每月一学科承担,小组内研究课循环,每周听一个人的课。
日常深化,促进节点精彩和教师过程成长。
近阶段工作:
1.总结回溯扎根阶段的研究。(周三)
梳理清晰化:排比句,还要对后续扎根总结
2.一年级下周的开放。基于原来的经验,优于原来的呈现。给予更多的关心,全程指导把关。
3.下周一、二省比赛:邵沪杰、陆芳。
4.部门预算:周四下午开预算研讨会,各部门思考好集中。
下周四,资产管理
本周二上课教师(7位)。
周三先集中,再分教研组。
1.找李琳珺的上课素材,复印并落实上课班级和听课老师(三年级老师、高、五年级的老师)
2.召集郭玉琴、潘银婷、王小娟、白露为邵沪杰《品德与生活》梳教材内容和教学思路。
3.布置每个人完成登录,填表问题。
4.看外国语一周工作,确定一次活动。
5.课题材料开始梳理,并确立上传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