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二实小
|
年级:六年级
|
班级:六(1)
|
人数: 52人
|
||||
学科:语文
|
课题:第六单元导读
|
教师:陈水香
|
日期: 2012.9
|
||||
一、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多角度阅读文本,获取信息,以增强自学能力。
2.通过质疑,合作探索后续学习的方法。
3.通过导读课的学习,审视、完善自己的“单元导语”。
二、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四篇文章,主题为“名人爱国”,所写的内容有给家乡孩子写信的大作家巴金,有一心想要回国报效祖国的科学家钱学森,有克服千难万阻成功建成京张铁路的工程师詹天佑,有以自己的智慧和宽容捍卫了尊严的美国总统林肯,无处不显示着他们浓浓的爱国情。
《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作家巴金爷爷用书信的特殊方式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家乡孩子的关怀,亲切的勉励。课文后出示了作家卡片,呈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名人卡片的制作方式,加入了他人对该名人的评价,为后续学生在收集整理名人信息并制作人物卡片提供了新的范式。
《钱学森》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转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本文侧重通过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有着浓浓爱国情的钱学森。
《詹天佑》记叙了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百般阻挠的国际势力,他克服工作中的千难万险,提前完成修筑任务,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本文通过外部环境、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等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鞋匠的儿子》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和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让人物的人格魅力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2.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与文章鉴赏能力,但仍是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步,缺乏在方法指引下进行具体的实践,缺乏有效的资源意识,即忽视课后习题资源和不会合理利用资源为感悟课文服务。
本班学生在单元整体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具有了单元整体视野,但随着阅读的不断丰富,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本单元学习中既基于以往知识能力的储备,又有着新的生长点,具体表现在: (1)通过预习,学生的词句归类摘抄类别不但增加,而且同类积累越来越丰富,但摘抄的目的性仍停留在积累的基础上,仍未感悟到摘抄的实质除了积累还要能服务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上。
(2)学生自主阅读时关注的角度不够多元,提取的信息不够丰富,且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直观的、感性的、点状的认知,缺乏理性的、有逻辑顺序和一定思维方法结构的自主阅读。需要引导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完善阅读思维的角度、丰富阅读体验,增强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
(3)通过预习,学生能发现整体单元内容上的共同点,但如何学会贴近中心和丰富表达依然是现阶段导语撰写的提升点。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开放式导入
|
1.引导学生交流归类积累的语句。
预设:内容(景、人、情、理……)
表达(修辞、句型……)
2.出示老师的积累
|
1.小组合作,推荐交流,并投影展示,其他组补充。
2.齐读老师出示的积累。
|
语言“类积累”,引导学生从关注语言表达的内容,向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提升。
|
||||
核
心
过
程
推
进
|
一、
阅读发现
|
1.出示四篇课文课题。
2.你都认识了谁?
预设一:说到巴金出示名人卡片,关注别人对他的评价。
3.再读文,交流阅读发现
预设一:说到取得成就获得成功,引导关注成功是否一帆风顺,引出四篇的相同点:内容相同(遇到困难,最后获得成功)引导关注词、句类积累部分,可利用类积累说请课文的主要内容。谁+遇到什么困难+成就+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二:同:主题
内容
异:表达
体裁
选材
(如果学生在选材出不来就作为总结课引导学生再次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总结)
|
1.快速浏览四篇课文。
2.学生初步介绍人物。
3.交流阅读发现
|
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单元三篇课文的基础上,尝试由关注文本内容向关注题目、中心、结构、顺序、语言等文本表达方式方面提升,以增强理性阅读的能力。
|
|||
二、
质疑问难
|
1.交流预习中的疑问。
2.交流解决疑问的方法
|
预设:1、为什么詹天佑被任命为修筑铁路的总工程师?为何出身卑微的林肯能当上美国总统。(方法二)
2、第18课的课题能不能改成“奉献”呢?
为什么要举这些人的例子?(方法二)
3、为什么巴金说自己的普通人?(方法一
2.讨论解决疑问的方法。
预设:
方法一:针对人物的贡献、别人对他的评价、这位名人说名言去了解。
方法二:针对文中不理解的部分去查相应的资料。方法三:抓住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体会独特的表达效果(课文表达的侧重不同,有的重环境描写,有的重语言描写,有的重动作描写等)
|
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哪些方法能最有效的解决问题是学生需要知道的,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抓手。
|
||||
三、
完善导语
|
1.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单元导语”。
2.示范修改一份“单元导语”。
预设:贴近中心
丰富表达
3.指导学生交流、分享导语。
|
1.学生修改自己的“单元导语”。
2.品评“单元导语”,给出修改建议。
3.学生交流、分享导语。
|
引导学生站在“内容”和“表达”的角度,重新审视、完善自己的“单元导语”。
|
||||
开
放
式
延
伸
|
总结过渡
激发兴趣
|
你最喜欢哪一篇课文?就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去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它吧。
|
|||||
作业设计
|
完善单元“学习单”。
|
||||||
板书设计
|
名人 遇到苦难 取得成就 爱国 同:主题
给家乡孩子的信(巴金) 内容
钱学森
詹天佑 异:表达
鞋匠的儿子(林肯) 体裁
|
||||||
词、句的类积累:
名人 遇到困难 取得成就 爱国情
巴金 写字困难 回信吃力 大作大家 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钱学森 回国受阻 国穷条件差 导弹之父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詹天佑 高山深涧 黄沙满天 提前竣工 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林肯 身份尴尬 出身卑微 维护统一 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一、类积累,字词教学(呈现学生已有的状态,并在老师的点拨下有所提升)
1、交流预习时积累的词、句
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你都积累了哪些词语、句子?小组交流,推荐你们组认为最棒的与我们分享。
2、 实物投影呈现预习单上的词、句积累
预设:学生的词分类积累会有描写环境类的、描写人物的态度的……同一类的在交流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充,并在此过程中正音,解词。
小结:呈现老师的词、句积累,关注学生没有在意的地方,如:描写人物遇到的困难、取得成就、表达爱国之情的词、句。
二、找异同
1、出示课题,让学生发现是名人单元(预设:可一起写人名,字词教学)
2、结合预习单说一说你都认识了谁?
预设一:说到巴金出示名人卡片,关注别人对他的评价
预设二:说到取得成就获得成功,引导关注成功是否一帆风顺,引出四篇的相同点:内容相同(遇到困难,最后获得成功)引导关注词、句类积累部分,可利用类积累说请课文的主要内容。谁+遇到什么困难+成就+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课文主要内容
3、读课文,找发现
预设:同:主题相同(爱国)
内容情节
异:刻画人物的表达方式
文本体裁
三、质疑解难
同学们就像一只只雄鹰一般用你们敏锐的目光准确的捕捉到了这些异同,真了不起!在预习中还有哪些疑问呢?请同学们在听别的同学的疑问时,想一想你能不能帮他出出主意,教他怎样解决这个疑问?
小结: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解决我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在接下来的精读课文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人物,走进课文,结合你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可以有哪些方法?
方法一:针对人物的贡献、别人对他的评价、这位名人说名言去了解
方法二:针对文中不理解的部分去查相应的资料
方法三:抓住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体会独特的表达效果(课文表达的侧重不同,有的重环境描写,有的重语言描写,有的重动作描写等)
四、完善导语
这节课我们打开了第六单元名人篇,通过同学们的预习反馈,资料补充,我们大致认识了巴金、钱学森、詹天佑、林肯这四位名人;捕捉到了这四篇名人课文的异同;并在伙伴质疑解疑过程中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这些都是我们的收获,现在就请你把这些收获融入到你的单元导语中去,试着修改你的单元导语,让它变得更精美。
精彩的单元导语让第六单元的四篇课文变得更加诱人,让我们带着之前的学习计划一起走进精读课文部分吧。